走在“一帶一路”上的“互聯網+農業”

中國青年網

text

【亞太日報訊】在漢唐時期,當中歐商人穿梭往來于古絲綢之路時,食品不僅是補給商隊的生命之源,也是人們了解沿途國家文化的窗口,食物的種子也是地域性農業產品改良的重要途徑。在這條絲綢之路上,中國的茶葉經絲綢之路最終抵達歐洲,西域的葡萄、胡蘿卜、胡椒、黃瓜、石榴等農作物也傳播到了中原,豐富了國人的日常飲食品種。這便是在這條經濟帶上,關于中國農業“走出去”與“引起來”最早的形態。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當“互聯網+”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一帶一路”不僅僅指陸路和海路,更應該包括今天的互聯網絲綢之路。也就是說,互聯網的先進技術與模式,應當成為“一帶一路”中國農業“走出去”的重要手段與核心引擎。

眾所周知,一帶一路經濟帶涉及中亞、西亞、東歐等38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獨一無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此領域合作潛力巨大,通過“一帶一路”的陸、海兩條路線將擴大我國農產品出口,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前景,也為中國農業走向世界打開方便之門,這是中國發展現代農業、品牌農業的重大機遇。

然而,在面臨大好機遇的同時,中國也有很多隱藏在農業生產中,積重難返的問題。比如,農業現代化生產缺乏科學管理手段,農業勞動者過于分散,物流不便,農業市場信息不暢通、信息閉塞等等。此外,廣大農民在實際生產中還要面對農資貴、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賣不上價錢等問題。這些因素不僅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也面臨著站在“一帶一路”的大好機遇面前,無法快速形成農業“走出去”的局面,以及無法讓政策紅利更深入地惠及更多農業人口、農業產區等問題。這時候,“互聯網+”作為跨界融合,連接一切的工具,便可以從頂層設計到實際應用中,為中國農業“走出去”提供多種解決方案。

我們利用互聯網的方式串起農業現代化的鏈條,結合“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產業鏈,建立一個完整的互聯網農業生態圈。讓信息、技術、金融、物流等先進要素滲透到農資流通、農產品交易、農技服務、農業保險、農村金融等各個環節,將互聯網的所有屬性、功能與農業生態環節進行全系統的融合。從而對農村生態進行重新構建,讓更多的農業人口享受到“互聯網+”時代的紅利,利用專業的技術、渠道、品牌的優勢,將各個產業鏈上的剩余價值挖掘出來,實現共贏與發展。

借助此次中阿博覽會的機會,未來,阿拉伯國家一些好的農資企業,比如肥料、種子、農機等供應商,可以與國內農業企業簽訂進口代理合同,由國內農業企業全權進行線上線下推廣,促進成交,做售后服務,讓阿拉伯國家的農資品牌迅速在中國市場推廣開來,從而形成世界資源的優化配置,在滿足中國農業發展的同時又能帶動阿拉伯國家農資企業的發展。而中國的很多優勢資源,也可以通過國內農業企業協助采購和出口,滿足阿拉伯國家對于珍貴資源的需求,充分發揮“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向通道,實現溝通共贏,互惠互利。通過國內農業企業與“一帶一路”國家不斷地發展與合作,為中國農業“走出去”提供更廣泛的技術支持、為與更多企業建立深入的合作關系創造條件。

“絲路精神”的核心是連接與溝通、交流與合作,互聯網的本質也是跨界融合,連接一切。一帶一路農業“走出去”不僅僅是說去海外“種地”,也不僅僅是讓我們的農產品賣出去,或讓中國農民買到國外農資這么簡單,更是要將農業上下游產業鏈納入農業“走出去”的整體布局中,“走出去”的價值不僅在于貿易輸出、溝通交流,還在于科技輸出、模式輸出、價值輸出。而農業互聯網企業在其中的使命,是要利用互聯網提供農業服務的先進模式,并通過這種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生態圈的理念,讓世界看到中國不僅是一個農業大國,還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嶄新農業強國,讓中國的農業價值體系得到世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