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医生就是战士。”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残酷的“战疫”中,任何人都可能畏惧退缩,唯独医生护士,逆众人而行,迎危险而上,如今天刷屏的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应佑国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每天拖着一双不方便的腿脚,带领医护人员“保卫武汉”,已连续30多天奔走在抗疫一线。这个没有被自身疾病和疫情吓倒的男人,在得知同样在医院工作的妻子感染新冠病毒时,才害怕落泪,因为担心失去她。
福建浦城县仙阳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毛样洪,是当地镇卫生院唯一一位副主任医师、全科大夫。大年初一晚上,他根据防疫工作安排,在检测过往车辆司乘人员体温时被车撞倒离世,他当晚只吃了一碗泡面。
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以最快速度上了“战场”。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大医院之余,他还经常通过媒体分析疫情形势、普及常识、安抚人心,他质朴的话语总能让人安心。
医生志愿者写下请战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从大年三十夜,上海医疗队向武汉进发开始,截至2日晚,共有68支医疗队,计8130名医疗队员奔赴湖北;17年前曾抗击非典,现又请战的武汉女医生,写下“与夫书”;留了一头秀发的女护士毫不犹豫减掉了长发,为了便于工作、减少感染风险……
摘下口罩,满脸勒痕、眼睛充血的是医护人员。摘下手套,皮肤皲裂带着血痕的是医护人员。无论是否在镜头前出现过,无论是否在新闻中出现过名字,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最可爱的人,都值得历史和人民铭记。
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血肉之躯,有普通人的喜乐哀惧;他们也是别人的子女、妻子或丈夫、父亲或母亲,他们在前线,后方是老人、爱人、孩子的牵挂与期盼。
在凶猛的疫情面前,我们比平时更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要、辛苦和崇高,更能自觉和呼吁构建尊医敬医的社会共识。这既有现实意义,也有长远意义。
就眼下来说,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和保护要做到最大化。要尽最大努力保障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医疗防护措施配备充足,让前线的医生护士们安心工作,不必承担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要通过轮岗等办法,确保医护人员得到基本的休息;有必要的,做好心理疏导。
就长远来说,尊医、信医、敬医,应当成为社会常态。中国已故外科学大家裘法祖先生曾这样形容医患关系,“医生治病,是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展现了医生与患者之间患难与共的关系,也透露出医者治病救人,往往是要承担一定的压力和危险的。对于社会来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是应该做且能做到的。
在近几天多个痊愈病例出院的新闻画面中,我们看到了重拾健康的人们为医生护士送上鲜花,向他们鞠躬致谢。每一名尽职尽责的医务人员,都值得这样对待。希望这样的暖心画面,能更多地涌现,能长存更多人心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