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專訪楊利偉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曾濤)楊利偉,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11月18日,他在內蒙古中部草原迎來了執行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返回地球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兩位戰友。任務間隙,楊利偉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我們的太空飛行任務會越來越多”

記者:看到繼你之後,一批批航天員飛向太空,有什么感想?

楊利偉:載人航天工程自從1992年立項,1999年進行航天員選拔,到現在已有6次載人飛行,聶海勝飛過2次、景海鵬飛過3次。整個航天員隊伍也在不斷地成長進步,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越來越規範化,整體機制越來越成熟。

待中國的空間站建成之後,我們會有大量航天員執行任務,應該會保持一年至少兩次的飛行任務,每年飛行的航天員會有五六名。作為一名航天員、載人航天工程的參與者,我對工程目前取得的成績感到非常欣慰,也充滿了期望。

“每一次任務都想飛”

記者:您還會有可能再執行飛行任務嗎?

楊利偉:太空飛行是航天員的本職工作。長時間不飛行,心裏會很想念、很嚮往。每名航天員對航天事業都非常執著,為這個職業奉獻了很多,也對這個職業有很深的感情。

我們每一次任務都想飛,但前期任務比較少。我在神舟六號航天員選拔時,初選排在最前面,很有希望再次飛行,但考慮到飛行機會比較少,並且更多的航天員參與飛行任務,會有更多不一樣的體驗,對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意義會更大,所以最後階段的選拔我沒有參加。

人類太空飛行年齡最大的宇航員是77歲,我想以後如果有機會我肯定願意再飛。等我們的空間站建好之後,飛行機會會很多,一些航天員可能要飛四五次。現在景海鵬、聶海勝之所以多次飛行,不僅因為他們有飛行經驗,還因為要為今後重復飛行收集數據、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景海鵬、陳冬任務完成非常好”

記者:對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的表現如何評價?

楊利偉:景海鵬和陳冬這次在太空駐留時間長達33天,整個任務完成得非常好。他們從身體適應失重環境到開展各項實驗工作,進入狀態都很快。景海鵬是第3次飛行,經驗豐富,陳冬雖然第一次進入太空,但適應得也很快。不管是工作還是休息,他們都按照預先的計劃,完成了涉及科學、醫學、應用等方面的實(試)驗40多項。從結果來看,各方面都很不錯,任務完成很圓滿。

“中國未來空間站被賦予國際合作和科普教育功能”

記者:對中國的空間站有什么暢想?

楊利偉:國際空間站設計的退役時間是在2020年,但從目前看來,這個時間可能要推遲到2024年。如果它不繼續超期服役,那到時候我們的空間站可能成為太空中唯一的空間站了。這對中國的載人航天、對人類探索太空,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的空間站,是國家級的太空實驗平臺,同時也賦予了它國際合作的功能。我們在3個艙段裏面預留了部分作為國際合作的機櫃,屆時其他國家的航天員可以進入我們的空間站進行科學、醫學、應用等方面的合作,也可以獨立在我們的空間站進行駐留。今後,我們可能會和國外的航天員進行聯合飛行,也可以為其他國家培養航天員,讓他們搭乘中國的飛船進入太空,在空間站的艙內、艙外開展合作實驗,實現資源共享。

另外,我們的空間站還會具備科普功能,也預留了部分相關的機櫃。科普教育能吸引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們在空間站會做更多類似的科普教育。

“神舟十一號任務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

記者: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處於什么地位?

楊利偉: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有著承前啟後的意義。天宮二號是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既處在實驗室階段——“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第二階段的後期,又處在空間站階段——“三步走”第三步的前期,所以說它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神舟十一號乘組在天宮二號完成了30天的中期駐留,對我們完成中長期駐留任務的保證能力和對航天員執行長時間飛行任務的能力都是一個考驗。我們所做的工作,都是瞄準下一步更長時間的飛行來進行的。人類在太空飛行的最長時間是438天,我們的航天員在太空駐留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

按照計劃,天舟貨運飛船將在明年發射,於2022年前後建成由1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載人空間站。

“要認清中國在國際航天領域的地位”

記者:在航天領域,中國在國際上處於什么位置?可以稱得上是航天強國嗎?

楊利偉:一個國家的航天事業,和國家科技、工業基礎等方面有很大關係。我們要成為航天強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積累。我們要認清自己在國際上的準確位置。

我們國家可以稱為航天大國,但現在還不能叫航天強國。雖然我們這麼多年來發展非常迅速,取得了很多成績,但從整個航天發展來講,我們距離世界上的航天強國還有一定差距,也在不停地追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我們有信心向一流水準、航天強國邁進。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