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酌丨No.44 还以为智利只有低端酒?它是这样逆袭的!

亚太日报

text

提起智利葡萄酒,一些人会觉得它是低端酒的代表。的确,智利曾经一度以生产产量庞大、质量平平、价格便宜的葡萄酒为主,但如今的智利葡萄酒行业早已今非昔比,很多酒庄开始不断追求葡萄酒的品质,也已经酿造出不少质量上乘的名品,如果还是以旧眼光看待智利葡萄酒的话,我只能说是时候为它平反了。

在今年,伦敦国际葡萄酒交易所(Liv-ex)公布的全球酒庄分级中,智利酒庄活灵魂(Almaviva)荣登第二级,与波尔多的碧尚男爵(Pichon Baron)和乐夫波菲(Leoville Poyferre)同级;还有拉博斯塔酒庄的阿帕尔塔(Casa Lapostolle-Clos Apalta)也成功跻身第四级。这两个酒庄都是智利的名庄“十八罗汉”之一,其中活灵魂酒庄更是被许多中国葡萄酒爱好者称为“智利酒王”。

活灵魂酒庄酿制的葡萄酒

Liv-ex的排名充分体现了市场对这些葡萄酒的追捧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其杰出的品质。对于智利葡萄酒而言,这些荣誉并不是突然而至,而是整个行业不断改革、不断努力的结果。

萌芽初现

1518年,西班牙传教士为智利带来了第一株酿酒葡萄藤,拉开了智利葡萄酒酿造的帷幕。但直至1851年,一位名叫西尔维斯特(Silvestre Ochagavia)的葡萄栽培学家进行的改革才算是开启了智利的“现代葡萄酒业”。西尔维斯特亲自从波尔多引进新的葡萄品种(很多国际品种就是在这时候进入智利的),并雇佣专业的法国酿酒师,在迈坡谷(Maipo Valley)设立了Vina Ochagavia酿酒厂。由此掀起的“波尔多”风潮使得智利富有的家族纷纷效仿,他们纷纷引进法国的酿造技术,葡萄酒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Silvestre Ochagavia

到19世纪末,智利的葡萄酒业迎来了第一次成功。由于根瘤蚜病害的打击,欧洲酿酒业正逐渐走向衰败,在这场灾难中免于一难的智利开始将葡萄酒向欧洲出口;同时,一些葡萄园被根瘤蚜摧毁的欧洲酿酒世家也选择来智利一展拳脚。这些事件极大地促进了智利葡萄酒的发展。

胎死腹中

但这次的成功是短暂的,还未在世界葡萄酒的版图上站稳脚跟,智利的葡萄酒业又开始了漫长的冰期。逐渐复苏的欧洲成为智利强大的竞争对手,几届政府连续的惩罚性的税收让酿酒商不堪重负,1938年对新葡萄藤种植的禁令更是雪上加霜。但糟糕的境地远没有结束,二战时期政府禁止所有国外商品的进入,使得先进的酿酒设备缺失;20世纪60年代的土地改革,又侵占了大片的葡萄园;70年代独裁者皮诺切特(Pinochet)的高压统治使得葡萄酒在国内的需求下降,而出口又难以实现,许多种植者不得已将葡萄藤拔除。一下子,智利的葡萄园被抹去了一半。

这些举措留下的,是一个生产落后、市场混乱、缺乏品质意识的智利葡萄酒业。当时的智利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的栽培方法,葡萄产量极高,不出意外地,葡萄酒大多寡淡无味;由于缺少进口橡木桶,生产商退而求其次采用了智利本土的Rauli橡木来制作酒桶,结果酿出的葡萄酒口感极差,有着惹人厌恶的麝香味道。另一方面,当时智利的法定产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生产商并没有意识到等级划分带来的品牌效应,依然任意的采购葡萄或葡萄酒调配,并无视葡萄酒的真实年份,对其任意标示。对葡萄酒品质的不重视带来的就是对葡萄品种的忽视,恐怕这也是将佳美娜与梅洛混淆的重要原因之一。

涅槃重生

智利葡萄酒之所以能崛起,离不开其优越的风土条件。智利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西边是广阔的太平洋,东面是绵延的安第斯山脉,北边是阿塔卡玛沙漠,南近极地,各个产区的风土多样性极强;正因为如此,与世隔绝的智利躲过了根瘤蚜的侵害,留存了不少珍贵的老藤葡萄树。在20世纪90年代,当智利的政治回归平稳,对国际市场也逐步开放的时候,大批的外国投资就被吸引过来,打开了智利葡萄酒的新纪元。

外资的入驻或合作,让智利的葡萄酒行业重新焕发生机。法国小橡木桶、不锈钢发酵罐,这些在其他国家常用的生产设施终于落户智利,替代了原本落后的发酵设备;来自法国的一流酿酒师,也为智利带来了新的酿造理念和葡萄园管理方式。如今,很多新兴的智利名庄都选择生物动力法管理葡萄园,如:埃米利亚纳酒庄(Vinedos Emiliana),柯莱庄(Vina Koyle);有机种植同样受欢迎,著名的飞蛾庄(Vina Calyptra)和玛德帝庄(Matetic Vineyards)便是如此。

展望未来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智利认识到想要更好地保证葡萄酒的品质,就必须对产区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最初,智利将产区按照从北至南的方向,大致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科金博(Coquimbo)、阿空加瓜(Aconcagua)、中央谷地(Central Valley)和南部产区(Southern Region)。

这种划分方式在如今看来并不适合,虽然智利的南北跨度很大,但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可知,东西方向的地势变化才是影响智利葡萄酒的主要因素,比如,靠近太平洋的产区有着更多的海洋性影响,而安第斯山下的葡萄园,有着更出色的昼夜温差。因此,智利决定重新划分产区,从西至东,分别有三个大区:海岸产区(Costa

Areas);山脉中央产区(Entre Cordilleras Areas)和安第斯产区(Andes Areas)。

智利全新的产区划分

随着智利酒庄对自身地理环境、风土条件等认知的加深,其产出的葡萄酒也越来受到国际市场和酒评家的认可。经过蜕变的智利葡萄酒,早已不再是原来的仅靠量产取胜,其酿造的高端葡萄酒同样令人惊喜。如果你想要尝试它们,请记住下面这些酒庄的名字:

活灵魂酒庄(Almaviva),卡丽德拉酒庄(Caliterra),拉博丝特酒庄(Casa Lapostolle),玛丽酒庄(Casa Marin),卡萨伯斯克酒庄(Casas del Bosque),桑雅酒庄(Sena),胜卡罗酒庄(Santa Carolina),嘉斯山酒庄(Montgras),伊拉苏酒庄(Errazuriz),温杜拉加酒庄(Undurraga),蒙特斯酒庄( Montes),干露酒庄(Concha y Toro),德马蒂诺酒庄(De Martino),酋长酒庄(El Principal)等。

Montgras Intriga Maxima

因篇幅有限,仅能推荐部分酒庄。事实上,智利的高端葡萄酒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未能提及的瑰宝,等待你去发掘!

(来源:酒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