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媒體:人民幣貶值是在美聯儲加息前釋放壓力

華爾街見聞

text

【亞太日報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兩周跌勢不止,離岸跌破6.96關口,由此引發各界高度憂慮。

中國央行旗下媒體《金融時報》25日刊發該報記者李國輝的文章,其援引專家觀點稱:

近期人民幣貶值其實是在美聯儲加息之前釋放的貶值壓力,且近期資金外流壓力並未隨著人民幣貶值壓力而強化,市場對本輪貶值反應較為理性。

匯率波動是國際匯市變化的自然反應

週四(24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跌破6.90關口,報6.9085,創2008年6月16日以來新低。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價跌至6.9654,刷新歷史新低。在岸匯價收報6.9190,同樣創下八年收盤新低。

上述文章援引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的觀點稱:

近期美元走強,在當前堅持盯住三個貨幣籃子這一匯率機制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必然是下跌的。

央行此前強調,這是國際匯市變化的自然反應。“匯率作為一種資產價格,不可能永遠單向波動。”

文章還援引分析人士稱,本輪人民幣貶值與今年1月份相比有幾個明顯的區別:

一是貶值驅動力來自於外部美元指數走強,11月9日美元大幅上漲以來,人民幣對美元跌幅在主要貨幣中並不算大,對一籃子貨幣甚至不跌反漲。

二是價格信號沒有“失真”,本輪貶值至今外儲消耗有限。

三是市場對匯率的預期已經從“無底”轉向“有底”。

短期仍將承受貶值壓力

文章認為,短期內人民幣仍將承受貶值壓力,這主要是由於外部環境因素助推美元走強,以及明春季節性因素的影響。

“從目前市場看,美聯儲加息已是大概率事件。”文章援引建行外匯專家韓會師的話稱,12月美聯儲議息會議和義大利憲法公投等,對於美元有提振作用。

韓會師還表示,近期美元的飆升主要是由於市場熱炒特朗普擴大財政開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預期造成的,在特朗普入主白宮前後,這很可能再次刺激美元上行。

他還稱:“如果美元在經過了短暫的調整之後,在12月和明年1月再來一波上攻,人民幣貶值的外部壓力將再次強化。而從央行今年的調控基調看,在美元大舉上攻時,根據‘參考一籃子貨幣’定價規則,順勢令人民幣貶值的概率很高。”

明年一季度的季節性影響因素主要有春節旅遊、個人購匯額度恢復以及貿易順差下降等。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這將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短期內持續走弱的可能性較大。

長期人民幣匯率有支撐

展望未來,文章認為,長期外匯市場供應改善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撐:

謝亞軒認為,綜合考慮SDR和中國債券市場開放兩個因素,預計未來5年中國債券市場有望實現5300億至6450億美元的國際資本流入。2016年上半年外匯儲備減少1578億美元,據此估算靜態國內外匯市場供求失衡缺口年均3150億美元。未來年均1000億至1200億美元的債券市場國際資本流入有助於明顯改善國內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這將對人民幣匯率產生支持。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有望被納入主要全球債券和股票指數,這將導致大量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增加。央行此前表示,上述因素帶來的人民幣資產配置需求不斷增加,將為中國外匯市場帶來長期、穩定的資本流入,改善外匯市場供求關係,並與中國良好的經濟基本面一起對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基本穩定構成有力支撐。

無需過於擔憂資本外流加速和外儲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民幣快速貶值之際,並沒有出現資金外流形勢加速惡化的局面。

至於原因,文章援引中銀國際分析稱:

市場已經認識到本輪人民幣貶值更多是由於美元指數的加速上漲所致。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保持穩定,10月份以來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一直維持在94水準。

上述《金融時報》文章由此評論稱:

這與年初時人民幣同時對美元和一籃子貨幣貶值有本質區別,因此市場對此輪貶值反應較為理性。

文章順勢援引韓會師的話稱,雖然美元整體較為強勢,但由於資本外流大大減速,所以貶值加速給外匯儲備和對外支付安全帶來的風險在減小。

官媒頻頻發聲安撫市場

當然,這並非官媒首次針對人民幣匯率貶值發聲。

就在本月17日,上述文章作者李國輝曾發文,援引專家稱:

近期,人民幣匯率連續9個交易日下行,這是對近期美元走強的一個自然反映。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持續緩慢貶值,主要原因可能在於近期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動盪,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美元波動和市場的避險情緒加重。綜合來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會面臨長期的貶值壓力。

此文發佈第二天,即1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佈題為《人民幣一向堅挺 不必跟風兌換美元》的文章,重申“人民幣並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健的大格局不會改變”。

該文援引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的觀點稱:

儘管人民幣兌美元短期內有所貶值,但是中國內部市場的消費價格和生產資料基本價格並沒有太大變化,因此人們既沒必要對人民幣短期波動過度敏感,也不必跟風去兌換美元。(華爾街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