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近來愈來愈多初創企業取消在香港上市的計劃,轉到內地被稱為“新三板”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上市。隨著中國證監會有意效仿美國納斯達克系統的做法,將股市進行分層管理,這個趨勢將更明顯了。
中證監最近正式將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劃分為兩類:財務表現穩健的、市值較高的企業被劃入“創新層”,以便與 “基礎層”的企業區分開來。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於“創新層”有望吸引更多資金,推高成交量,因此能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上市──特別是目前中證監暫停深滬交易所推出首次公開募股(IPOs)這個時候。
學無邊界(Learning without Borders)首席執行官Philip Hao表示,公司原定計劃在香港上市,但鑑於最近幾週港股成交疏落,於是決定放棄在港上市,宣佈重組公司,以符合內地上市要求。學無邊界是一間國際知名的培訓機構,總部位於倫敦和深圳。
Philip Hao在2015年初把公司業務從倫敦擴張至中國,逐計劃在香港上市,並在港成立母公司,但去年末改變初衷,決定將香港的母公司與公司的內地資產合併。
Philip Hao表示:“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內地新三板入場門檻較低,給公司的估值也較高,上市成本也更便宜。他補充說,在新三板上市涉及的財務、法律成本,僅為在港上市的十分之一。
根據官方數據,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市盈率為2015年收益的26倍左右。至於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其過去數月的市盈率為10倍左右。
Philip Hao補充說:“雖然新三板市場只開放予機構投資者,而非散戶投資者,而且交易量也不多,但對於我們這類非常依賴現金流的企業來說,首次公開募股所籌到的資金已經夠用。”
根據香港IPO規定,企業必須持續營運至少兩年,並持有至少2000萬港元流動資金,上市時市值至少達到1億港元。與之相比,新三板市場只要求企業擁有兩年往績業務記錄便可以了。
原本計劃到香港上市的企業,近來不少轉到內地新三板市場集資。攝影:Sam Tsang
此外,內地證券監管機構已一再重申,將研究如何批准新三板公司轉移至深圳創業板上市。對於最終希望能在公開市場交易的企業來說,若能轉至深圳創業板,將能大大提升新三板對企業的吸引力。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駐上海投資銀行家表示:“新三板市場遇上的最大問題是交易量──近日平均僅為上海或深圳證券交易所的1%以下。”
這位投資銀行家補充說:“不過,由於進入創新層的優質企業估計不多於1,000間,因此或能集中資本、吸引新流動資金。”
更重要的是,新三板的另一主要優勢是毋須辦理繁瑣的申請手續。企業提交上市申請後6個月內便可以上市。已經申請的企業也不用擔心遇上好像A股市場排長龍的情況。A股市場目前有超過700間企業等候上市,它們或會擔心其他企業會靠關係插隊較早取得上市機會。
這位投資銀行家說:“整體來說,新三板是一個更趨向市場化的股市。”
匯盈證券董事謝明光表示,某些方面,新三板更像香港的創業板市場。
謝明光表示:“不管怎麽說,最重要的還是上市公司的素質。雖然到新三板上市仍是一個潮流,人人趨之若鶩,但若發現市場基礎因素並不吸引時,企業就會離開,到時新三板的下場就和香港的創業板一樣。“
香港創業板於1999年創立,原意吸引新興科技企業上市,當時被視為是港版納斯達克市場。創業板對有意上市的企業沒有盈利記錄的要求,企業至少持續營運兩年,持有合共2000萬港元現金便可以申請上市。
然而,創業板的表現一直為人詬病,主要因為未能吸引足夠數目的高科技企業上市,同時也因為流動性偏低導致表現不被看好。
內地A股交易量,九成來自散戶投資者。然而,他們目前是無法在新三板市場買賣的。只有淨資產達500萬元人民幣(590萬港元)或以上的機構投資者或散戶投資者才有資格在新三板進行交易。
新三板在2006年成立,旨在協助未合資格在深滬交易所上市的中小企業轉移股份。時至今天,大多數投資者仍不太清楚新三板是什麼。
然而,隨著愈來愈多企業申請在新三板掛牌,新三板這個名字自去年起便為人認識。截至最近,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已飆升至7423間,比2014年末增加接近5倍。相比之下,目前在深滬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合共僅有2,800間。
根據官方數字,2015年通過新三板發行股票的金額高達1216.2億元,同比激增接近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