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入沙”中国第七大沙漠涌现“水生态长廊”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库布其沙漠上的“水生态”。 孟瑞林 摄

中新网鄂尔多斯5月19日电 题:“引黄入沙”中国第七大沙漠涌现“水生态长廊”

作者 李爱平 孟瑞林 马利军

春夏之交,走进库布其沙漠腹部“水生态”治理区,水道顺着沟壑蜿蜒,汇聚成一片沙漠湿地,水面上鱼儿欢跃,岸边灌木遍布、绿草如茵,牛群悠闲觅食,水鸟翱翔天际,形成了沙水共存、生态和谐的独特景观。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中国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该沙漠腹地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官方数据显示,如今,在库布其沙漠与黄河之间分布着杭锦旗黄河南岸自流灌区,灌溉面积56.29万亩,是鄂尔多斯市最大的引黄自流灌区,也是内蒙古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中新网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第七大沙漠上涌现的这一“水生态长廊”,正在惠及当地民众。

家住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嘎查,蒙古语,意为“村”)的那仁满达呼,是周边出了名的养牛大户,邻居都称他为“老满”。

图为库布其沙漠上的“水生态”。 孟瑞林 摄

2016年,老满家养牛还不到100头,而现在他的养牛规模已达到600多头。“这样的养牛规模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老满感慨地说,“更不敢想象的是,在沙漠里养螃蟹。”

去年,他和专业的养蟹人合作,在库布其沙漠“水生态”流经他家的水面养起了螃蟹,初试便尝到了甜头。今年老满扩大螃蟹养殖规模,并借助“水生态”美景和G242国道通车,再搞一次“跨界”,发展牧家乐、沙漠探险旅游业,为妻儿也各谋一份新职业。

沙漠上为何有了黄河水?一切需从2013年说起。

黄河流经杭锦旗全长249公里,这里是中国黄河流域流经最长的旗县,每年有31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从这里流过。在每年凌汛期,当地平均槽蓄水量在14.4亿立方米左右。受气候影响,这里每年要经历流凌封冻和开河流凌两个过程,凌期长达120天。

2013年春,当地民众背着干粮、仪器,徒步挺进“死亡之海”,踏上了艰辛的实地踏勘、规划、调研之程。通过一年的反复实地调研、勘察、论证,杭锦旗官方决定“引黄入沙。”至此,一场源自染绿库布其大漠的战役,正式开始。

2014年凌汛期,当地首次将黄河凌水成功引入了库布其沙漠腹地。同时,邀请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士王浩及相关专家团队现场对项目进行了论证。

图为库布其沙漠上的“水生态”。 孟瑞林 摄

专家组一致认为:“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水面,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双赢目的,减少入黄泥沙,变水害为水利,方案总体可行。”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以来,杭锦旗69条河流、12个湖泊全部明确河(湖)长,并将河湖长制工作延伸到村嘎查一级,共设村级河湖长74名,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河长不是官,是沉甸甸的责任。”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杭锦旗总河长、旗委书记金广军表示:“库布其沙漠水生态一定要坚决搞下去。”

从2016年以来,杭锦旗政府自筹资金4000万元(人民币,下同),争取国家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资金6524万元,建成引凌分洪闸1座,分凌引水渠38公里,累计引凌水2.45亿立方米,形成近100平方公里湿地,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长期栖息。

杭锦旗河长办主任、水利局局长刘海全表示:“引黄入沙”项目建成后,有效缓解了生态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在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为打造中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增光添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