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过后,平心静气再谈“观海”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 虞超】又到南方的“雨季”,长江中下游很多省市如同天被捅了个大窟窿一样,一连数日下个没停,尤其是部分沿江城市,再一次进入“观海”时节。

最近5年,每当7、8月份雨量充沛的时候,中部地区最发达城市之一的武汉就会成为段子手们的天下,武大学子们吟出“东临珞珈,以观沧海”的“佳句”,华中科技大学打出“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喻家山水产研究院”的横幅,中国地质大学那条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的隧道,则如同下水管道一般,源源不断的将积水从西区输送到地势低矮的北区,距离中心区较远的江夏群众则开心的在被誉为“藏龙岛水上乐园”的湖北经济学院玩水纳凉……

武汉大学门前已是“水漫金山”

然而今年武汉人却再也没有这番“闲情”。自6月30日至7月6日这一周的强降雨,让这个有着“千湖之城”美誉的地方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泽之国”。据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一周以来,江城武汉的降雨已达560.5毫米,是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的最大值,200多路段渍水,超过半数公交车停摆, 地铁也因积水而导致数个站点停运。

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关于此次降雨的各类消息,许多人表示“不要再斥责武汉的地下排水设施了,这次明明就是天灾”。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诚恳的说,这次既是天灾,同样有人祸的因素在内。不可否认,此次的降雨确实相当之大,武汉的沿江水位再度进入警戒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管涌,李克强总理都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危机,但是抛开今年因厄尔尼诺现象而导致的强降水,往年此时的武汉依旧是“观海”的好去处,这又该如何解释?

武汉是一座湖泊众多的城市,原本有着较好的蓄水能力,但为什么近几年却内涝频发?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拥有蓄水能力的农村地区变成了城市,再加上填湖造陆,武汉的蓄水能力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我国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严重滞后,现在使用的依旧是50、6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系统,但前苏联许多地区的年降水量才仅500毫米左右,武汉的一场大雨就早已达到这个标准,这样落后的系统又该如何应对?

特区深圳依旧难逃道路积水的厄运

哪怕到了经济更为发达的南国广东,乃至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都同样在强降水时出现过严重的道路积水,进而影响交通。武汉市政府曾于2013年宣布投资近130亿元用以整治地下排水系统,在许多人看来,3年后的今天武汉依旧在“观海”,是武汉政府的失职,这种指责显然有失公允,毕竟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原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领域专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就表示,排水系统的改造要比交通的改造困难得多,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

以年平均降水量为1466.8毫米的日本东京为例,其兴建的下水道项目“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始于1992年,至2007年竣工,前后历时15年。它连接着东京市内长达15700公里的城市下水道,通往东京北郊地下50米处的一条直径10.6米的地下隧道,通过五个巨大的竖井连通附近的江户川、仓松川、中川、古利根川等河流,作为分洪入口,最后用4台燃气轮机驱动的大型抽水机将水以每秒200立方米的速度抽入江户川,再排入大海。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巨大的下水道

建成后的当年,该地区遭水浸的房屋数量由最严重年份的41544家减至245家,浸水面积由27840公顷减至65公顷,对日本琦玉县、东京都东部首都圈的防洪泄洪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当然有些人会认为,不久前欧洲那场大洪灾足以说明,即使拥有先进的排水系统,能并排行驶好几辆公共汽车的宽阔下水道,却依旧无济于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说到底还是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排水量加大,再加上城市化进程使得具备蓄水能力的森林面积减少,才使得西方国家许多已使用了上百年的地下排水系统不堪重负。英、法、德等国针对这次的洪灾,也在加大力度着手对本国地下排水设施升级改造。但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这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的初期就已经拥有超前意识,保证了这套系统上百年的正常使用。

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其实关乎每一个人的力量。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他们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此外,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排入下水道,因为油污除了会造成邻近的下水道口恶臭外,还会腐蚀排水管道。东京下水道局对此倡导的解决办法是:用报纸把油污擦干净,再把沾满油污的报纸当做可燃垃圾来处理。更干脆的办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备了专门介绍健康料理的网页和教室,介绍少油、健康的食谱。

截至发稿时,武汉已云销雨霁,但想要摆脱“观海”的窘境,每个人需要付出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