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姬婧瑛】上周大宗商品結束了此前“黃金十年”的漲幅牛市,彭博大宗商品指數一度跌至86.79美元,是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全球大宗商品生產過剩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業內人士認為大宗商品下跌尚未結束。
本輪大宗商品下跌行情,業界普遍擔憂會對7月31日在上海洋山保稅港區啟動的上海自貿區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產生負面影響,而日前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保稅區管理局財政和金融服務處副處長曹豔文接受一財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時間點,對於自貿試驗區大宗商品現貨市場而言,是個難得的好時機。
大宗商品跌跌不休的現實
自2011年全球宏觀經濟疲弱以來,大宗商品價格開始跌跌不休。截至8月28日,CRB指數(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反映商品期貨價格的主導指數)自2011年4月末的高點370.72點已跌至197.1點,累計跌幅超過45%。8月18日歐市盤大宗商品集體暴跌,銅、鋁和原油繼續走低,銅價和鋁價雙雙刷新6年低位。高盛在對今年下半年宏觀展望報告中表示,大宗商品將成為今年餘下時間裡表現最差的資產。
對於大宗商品價格跌跌不休的現實,高盛和巴克萊銀行研究均認為主要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大宗商品總體供過於求,產能過剩;二是美元走強,有長期升值趨勢;三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疲軟。巴克萊分析直指中國,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和經濟轉型已發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增速大幅放緩,是大宗商品下跌的驅動因素之一。而這三個因素短期內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以大宗商品中的能源商品為例,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生產國和進口國。2014年我國能源消費占全球消費量的23%,消費增長量占全球淨增長量的61%。占世界能源消費量多於五分之一,如巴萊克銀行的分析,我國的能源消費變動對全球能源大宗商品價格會產生明顯影響。2014年,我國能源強度(每單位產出所需的能源量)下降了4.5%,是2008年以來的最大降幅。這個資料說明我國工業產出對能量的利用率有所提高,同時維持相同產出所需能源量降低。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能源強度下降,共同作用,未來能源價格低迷可以預期。能源一項可窺見大宗商品持續下跌的趨勢。
更為嚴重的是,8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47.1,較7月終值47.8下降0.7個百分點,已連續6個月低於50.0的榮枯線,創2009年3月以來最低值,表示中國製造業仍深陷萎縮區間,这对启动刚一个月的上海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不是利好消息。
上海自貿區大宗市場逆勢成長的契機
目前,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已經基本形成了三個層次:底層是基礎現貨市場,中間層是商品場外衍生品市場,頂層是期貨市場。我國大宗商品市場在國際化程度、集中度、競爭秩序等方面與國際存在差距。因為國內價格體系的不完善,多層次大宗商品交易體系不健全,我國在國際商品定價方面話語權不足。
7月31日在洋山保稅港區正式啟動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大宗商品現貨市場擔負著探索改革的重任,以“交易、託管、清算、倉儲”四分開的機制防範風險。當天,上海有色網金屬交易中心、上海鋼聯金屬礦產國際交易中心兩家市場共同啟動首批產品上線,協力廠商清算和協力廠商倉單公示系統同步上線運作。石油天然氣、鐵礦石、棉花、液體化工品、白銀、大宗商品、有色金屬等國際交易平臺也將逐次建立,展開線上線下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面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萎靡,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保稅區管理局財政和金融服務處副處長曹豔文告訴記者,這個時間點,對於自貿試驗區大宗商品現貨市場而言,是個難得的好時機。
首先,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發展減速,為剛運營不久的上海自貿區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提供了寶貴的成長和完善的時間;
其次,在當前大宗商品市場下跌的背景,大宗商品有原先的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而中國是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和消費國,此時具有了更多的議價權,更多的境外交易商會到中國來尋找拓展管道。這是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商與境外交易商磨合的契機。
更為重要的是,上海自貿區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有充足的時間來完善的風控機制。曹豔文接受一財記者採訪時提到,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的風險點,在資金層面需要防止交易所拿著客戶的錢捐款潛逃,也要防止交易所在後臺虛擬交易;而在貨物層面,則是要防止倉單重複質押、重複交易。為了防範風險,上海自貿試驗區不僅建立了四分開的機制——“交易、託管、清算、倉儲”分開,協力廠商資金託管、協力廠商清算、協力廠商倉儲,而且引入協力廠商倉單公示機構,建立資訊比對機制。因此,已經上線運營的2家交易平臺成交量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測試整個風控體系的有效、管用。發現問題不斷完善,達到國際風控水準才能參與國際交易。
在實體經濟領域,為積極爭奪商品定價權、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避免企業利潤被侵蝕,滿足實體企業對商品交易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我國加快完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發展的體制機制是必然之路,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低迷給了上海自貿區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逆勢成長的契機,能否儘快成長為國際化的交易市場還需要未來的成績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