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節,在南方工作的我一回家就被結結實實的感“凍了一回。一出門,江北的寒風夾著零星雪花,讓習慣了十幾度的暖冬的自己直跺腳,也不禁回想起大學時在“獅城新加坡經歷的幾次春節來。這些充滿陽光的熱帶春節,現在想來,也別有一番“年味。
提起春節裏的美食,很多人會想起晶瑩剔透的紅燒肉、儒香可口的八寶飯、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蘆或是其他美味,而在新加坡,我印象最深的一頓是初來乍到時,與老師同學們同吃的一頓“魚生。魚生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傳統的賀年食物,由魚片、生菜絲、西芹絲、胡蘿蔔絲等組成,顏色十分鮮豔。魚生呈上來時多是由多邊形的大盒子包裝,配以酸梅膏和橘子汁調成的特質醬料。吃的時候,所有人圍成一圈,拿起叉子把魚生高高撈起,再放下,同時喊出“新年順利、“萬事如意等祝福語,所以魚生在民間也被稱為“撈起。
圖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傳統賀年食物魚生。圖片来自visitgd.com
提及魚生的難忘,不僅僅是它七彩的顏色和有趣的吃法,更在於是第一次在外國度過春節的新鮮感受,加之有學校老師帶領和同學們一起慶祝,似乎自己的思鄉之情,也在“撈起聲中褪淡了。雖然如此,魚生的味道我卻並不特別喜歡,魚片和酸甜的醬汁攪拌在一起,對於我這個北方人而言並不習慣。之後的春節,我和朋友們不再碰魚生,而是會去新加坡的華人街——牛車水回味一下正宗的中國菜了。
在新加坡,華人占到總人口數近七成,可以說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過春節,很多人仍遵循著當地新年裏的禮數。例如拜年時,大人小孩都會穿新衣、戴新帽,並且加上柑橘作為賀禮,寓意“大吉大利。紅包也是必給的,不過長輩不會給晚輩上千的紅包,而只是五、十塊新幣(一新幣相當於五人民幣)表達心意,可謂“禮輕情意重。
不過畢竟與國內不同,新加坡人也十分重視耶誕節、復活節等西方節日。在過春節的方式上,有時候也是相當的“中西結合。大一時,我加入了學校的“互助家庭專案,與一戶新加坡家庭結為小組,與他們一起吃飯、過節。我的互助家庭是典型的新加坡中產,夫婦二人合力經營一家公司,生意進行的有聲有色。受過歐美高等教育的他們,生活方式上已經頗為西化。在慶祝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時候,他們飯桌上的食物擺著與耶誕節時差不多的意面、土豆泥和沙拉,不僅如此,慶祝的形式也變得相對簡單。與家鄉初一年夜飯、初二回娘家等規矩不同,對於他們而言過年的意義主要在於和親朋好友的相聚,而吃什麼、怎麼吃、習俗如何,已經不重要了。
話雖如此,但令我驚訝的是很多新加坡人對於中國大陸傳統的春節形式,仍然是有些陌生並充滿好奇。自己在大三時在春節期間曾經舉辦了一次“餃子王大賽的活動——一個以包餃子、剪窗花、猜字謎、搶凳子幾個環節組成的小比賽,報名者十分踴躍,最後有將近十隻隊伍參加。前來觀看、吃餃子的觀眾多達幾百人,有著各種膚色,讓我們這幾個大學生組織者驚喜萬分。當時,有很多在新加坡陪孩子讀書,被稱作“陪讀媽媽的阿姨們,也自發的在現場幫忙包餃子、煮餃子。當看到這些完全不相識的人們共同歡聚的一刻,我忽然意識到,春節不僅僅帶來親友們的相聚,更擁有能夠連結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力量。
在新加坡的幾次過節經歷,雖然談不上精彩,但帶給我許多收穫。在遠方的日子,春節更多是一種情結,聯繫著朋友、親人、抑或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而正是如此,它才有一種召喚力,讓遙遠的人們魂繞夢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