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南下搶佔定價權 未來港股走勢內地投資者說了算?

華爾街見聞

text

【亞太日報訊】今年以來,內地資金持續南下,中信策略楊靈修、秦培景、陳樂天、林莎團隊認為,內地投資者在港股交易中所起到的影響將繼續提升。該團隊指出,內地投資者將在港股產生更大影響力、更強的邊際定價能力,這個中長期的大趨勢必將帶來超出傳統認知框架的投資機會。

內地資金在香港份額(股市)已急速上升

香港作為內地資本海外配置第一站。2011年港交所與A股的同步交易時間從2小時提升到3.5小時,2012年開始同步時間進一步提升至4小時。2014年開通滬港通,2016年即將開通深港通並且放開南下規模控制。定位與定性同樣重要,港A大融合的前期佈局已經完成,現在正是起點。

港股的交易結構已經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內地投資者的占比在提升。根據港交所的統計數據,2015年1-9月外部市場投資者的交易額中中國內地投資者占了22%(美國是22%,英國是26%),比2014年大幅增加了8個百分點。

由於今年以來內地資金還在持續南下,我們認為內地投資者在交易中所起到的影響將繼續提升。大融合意味著兩岸市場在投資者結構這個最基礎的層面上在未來會發生深刻變革。內地投資者將在港股產生更大影響力、更強的邊際定價能力,這個中長期的大趨勢必將帶來超出傳統認知框架的投資機會。

本輪南向資金的明顯不同

回顧滬港通開通以來的表現,到滬港通宣佈前,滬港通北向交易累計使用額度1550億元,占總額度的52%;而南向交易累計使用額度2050億元,占總額度的82%。滬港通從原先的“北熱南冷”逐漸到“南熱北冷"。

今年從6月初到9月底,滬港通南下累計買入淨額超出1000億,已超過2015年5月初到2016年5月底1年的買入量。

仔細分析本輪南向資金買入的港股,這一次與之前的情況還是存在一些不同。去年A股正處於整個牛市階段最興奮的時期,市場抱著A股還會漲,港股相對估值較低會補漲的交易型心態介入港股,炒的是相對估值低估的邏輯,卻忽略當時海外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當時還是相當悲觀的。當時南下資金主要購買港股中對應A股的強勢股票,比如中國中車、阿裏影業、漢能薄膜發電等等。而現在是市場投資者整體的預期收益率在下降的階段,對確定性的要求在不斷提升,這時候介入港股更多的是看重絕對估值的低估。

港股這一輪行情的拋壓要小很多。我們統計港股通南下標的去年4月份的PE中位數是16.4X,目前這波行情起來以後是15.5X,已經非常接近,但近一周港股通標的的成交金額是510億,而去年4月份平均是1070億,高點是2100億,現在的平均成交額均值只是當時平均水準的1/2,當時高點成交金額的1/4.也就是說,對於港股通這些平均市值比較大的股票,儘管不少海外投資者可能這一次還是選擇鎖定利潤,但整體拋售的力度、向上的阻力遠小於去年4月份的水準。

但本輪南向資金買入最大的集中於金融板塊(比如,匯豐銀行、建設銀行、中國平安等)和科技領軍公司(比如,騰訊控股)。

香港恒生指數在過去兩個月內上漲15%。如剛才提到,內地資金流入香港市場,其背後的驅動是資金配置美元資產,規避人民幣貶值風險和尋找港股的估值窪地。但估值窪地隨著資金不斷流入被填平,港股的指數估值不再便宜,部分金融類股票出現港股貴於A股。

A-H的折溢價在縮小。

部分金融股票港股相對於A股已不再便宜。

短期內,港股的估值水準對南向資金而言吸引力在下降。近期南向資金出現轉向(9月22日出現淨賣出),市場資金選擇自然回流,達到平衡,我們更欣喜這種變化。不同於去年4月時期,A股牛市興奮期南下資金洶湧南下,炒作低估值,本輪南下資金的張弛有度,更反映背後機構盤的智慧。市場本來普遍擔憂,南向源源不斷資金流入香港,是否會導致監管變化,外管局或證監會調整南向總額度無限制的規定,但現在看來,之前擔憂其實是多慮了。

對於在香港海外存量資金,未來1~2個月內外圍市場的不確定性在上升,影響海外資金配置意願。G20給全球市場傳遞的政策信號是“全球經濟政策著力點將從貨幣轉為財政”,這對全球風險資產不利。

美國方面最大的干擾因素就是美國大選,聯儲加息。其一就是11月的美國大選,特朗普和希拉裏的選情猶如過山車,我們不去判斷哪位將最後問鼎美國總統,但11月前大選結果懸而未決,對金融市場而言就是美國未來的政策將存在巨大不確定性。其二,美聯儲的前瞻指引是要建立在“市場溝通”上的,最近先是耶倫傳遞非常“強硬”的信號(類似伯南克在2013年突然提出的“QE退出”大幅超市場預期引發資本大規模流動),但是市場因為8月非農數據不佳並沒有予以這條資訊足夠的反應。如果市場利率沒有足夠的反應,我們認為聯儲還會持續的放出“鷹派”言論。也就是說,無論加息與否,市場目前都得向著偏謹慎的方向去調整,市場將對12月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做重新估計。

歐洲方面,義大利將在12月4日就憲法改革舉行全民公投,這是義大利總理推動,寄希望於齊心協力推動義大利憲政體系變革,減少參議院的權力,能夠讓政府對於經濟的改革不要受到過多“政治上的羈絆”,但由於英國公投的前車之鑒,此輪公投加深對歐元區的擔憂。德銀危機繼續發酵,從德國政府方面,救助德銀進退兩難:一方面德國曾堅決反對救助歐元區其他成員國的援助行動,現在也不能輕易轉身救助自己銀行,破壞規則的一致性,引起政治反彈。默克爾政府援救德銀,也會打破了自己對納稅人的承諾,這對她2017年競選連任極為不利。所以不論最後的罰金是54億,還是150億,都將對德銀未來幾年經營產生拖累。從EPFR的數據來看,雖然暫時海外資金淨流入香港,未來1~2個月內外圍市場的不確定性在上升,影響海外資金配置意願。(華爾街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