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留學季,很多年輕人要告別父母,逐夢他鄉。隨著出國越來越容易,留學生的年紀越來越小,總有一些幸運兒可和父母一起出發。儘管現實不一定如最初想像的那般舒適絢麗,但有親情相伴,困難也顯得渺小了。
選擇陪伴
海外中國留學生中,像日本東京國際大學的張傑(化名)和已從美國費城大學精算專業畢業的沈菲那樣有媽媽陪讀的大學生算是鳳毛麟角。日本和美國都沒有針對父母的陪讀簽證,所以張傑媽媽只能申請短期滯在簽證,最多可在日本滯留3個月,現在已回國;沈菲的母親則通過探親簽證來美國,最長停留6個月,等學校放假了,就和女兒一起回國,基本上全程陪伴了女兒後兩年的本科學習。
可憐天下父母心。張媽媽想著為兒子儘量做好一切基礎工作。她說:“只有環境舒適了、人也吃飽了才能認真讀書。而沈媽媽則是因女兒到美國後大病一場才下定了陪讀的決心。
最近10年,越來越多低齡留學生進入國外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陪讀父母群體的壯大主要是這一變化的副產品。這個群體裏,陪讀者是決策者,也是主角。
出國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孩子在國內學習不順、成績不佳,例如在英國陪女兒讀初中的陸先生;有的則是想給表現出色的孩子錦上添花,例如已在法國陪女兒許韻頔學了6年鋼琴的員露;還有就是單純喜歡國外教育和生活環境,例如在美國陪孩子上小學的章旋和在新加坡陪孩子上幼兒園的燕燕媽媽。
員露說,陪女兒留學,對母女倆來說更多是一種情感上的彼此支持。在青少年成長時期不缺失家長的關愛,對培養子女健康、完整的人格和性格十分重要。
選擇發現
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陪讀政策下,陪孩子讀書並不簡單。新環境不僅給孩子帶來挑戰,也讓家長們變換視角去打量外面的世界。
美國的陪讀媽媽王丹2008年外派到美國,帶兒子赴美讀高中,剛開始一切都不習慣,覺得事事彆扭,一度後悔不已。直到孩子慢慢融入當地,大學畢業後,她才覺得當初把成績不好的兒子帶出來是對的。可是,章旋10歲的孩子如今還在磨合期。孩子的不適應讓章璇很苦惱。她說:“我是為了孩子才爭取到美國做訪問學者的,現在我不知道這個選擇對不對。
同樣因為女兒在國內學習不順而轉到倫敦讀初中的陸先生說,以前幻想英國中小學生不會像國內學生那樣學習壓力巨大,但到了倫敦才發現,英國小孩也面臨各種壓力,尤其是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同樣需要參加很多課外班。不同的是,英國孩子的課外班以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為主,很多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會在課外學游泳、足球等,這跟國內通常只讓成績差的學生練體育正好相反。
幸好,女兒比較適應西方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後來,他才知道讓孩子加強體育鍛鍊,不僅能增強體魄,還能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對學習很有幫助。
法國的員露也說,大家總認為國外注重素質教育,學生一定輕鬆愉快,但這並非現實。女兒的學習經歷讓她切實體會到,國外孩子們同樣在學校面臨競爭壓力,尤其在一些培養精英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淘汰率非常高。
陪讀者和留學生一樣,也要努力適應各國人情風俗。日本的張傑媽媽一直記得,有一次坐地鐵玩手機時不小心碰到身邊一名日本中年男性的胳膊,招致對方開口斥責。而她由於語言不通,沒法解釋或反擊,弄得非常不愉快。後來,張傑為了讓母親減少這類尷尬,儘量抽空陪她遊歷日本、了解當地風俗。慢慢地,張媽媽注意到日本那些細小的社會規則,才覺得陪讀生活也有快樂。
選擇付出
陪讀的生活有苦有甜,不管是陪著大孩子,還是帶著小孩子,只要看到他們快樂成長,安心發展,中國家長們就能甘心付出,動力無窮。
在倫敦,陸先生把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都用到孩子身上,一點也不比在國內輕鬆。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放棄了國內的高收入工作。在倫敦這個高消費城市,給孩子請家教,上興趣班,幾乎削減了用在自己身上的所有花費。他說,只要孩子能學習愉快、順利融入當地,並取得優秀成績,他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是他最大的欣慰。
在新加坡陪5歲燕燕上幼兒園的陳媽媽說,家裏就燕燕一個孩子,出來是為了她的教育和未來。沒想到,燕燕對新加坡的英語環境有些抵觸。原本在國內幼教機構任職的陳媽媽開始下工夫:她把家裏動畫片換成英文版,還陪女兒練口語。為了省錢,她在生活開支上精打細算。女兒的每一個小進步都是讓她堅持下去的信心。
法國的員露說,她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照顧女兒生活起居,有時在思想上給予一定的指引和建議,但在文化課和鋼琴專業上卻是放手讓女兒獨立發展。
在捧得多個國際鋼琴比賽獎項後,許韻頔在2013年2月奪得第12屆波蘭肖邦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少年組冠軍。員露說;“女兒的成績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我由衷地為她驕傲。無論如何,我都認為自己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就像張傑媽媽所說,在陪讀家長們看來,語言不通、生活無聊都是小問題。遠在他鄉,讓孩子放心“飛,就是他們最大的滿足。(執筆記者:張欣;參與記者:張雪飛、穆東、李大玖、陳濟朋、許緣、夏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