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香港發展創新科技應首先解決“研有所用”問題
新華社香港6月3日電(記者蘇曉)香港特區政府正就設立創新及科技局尋求立法會支持。有香港科技界人士表示,如果創新及科技局能夠成立,首要的工作應該是消除上游基礎研究和下游產業間的鴻溝,令科研成果“研有所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發表《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當中提及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依舊保持在全國首位,但增速乏力、後勁不足,建議香港加強科技創新並使其成為香港發展的新驅動力,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其實香港有很好的條件發展創新科技,“因為我們有好的學校,但問題在於各自為政。”
黃錦輝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向來重視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投放了大量的資源,“香港的大學聘請了許多知名教授,包括高餛、汪正平等等”,目前香港有3所大學排名全球前五十位,而排名全球前一百五十位的也達到5間,而且這些都是設有理工科的綜合型大學。
不過,雖然有高端的人才,各所大學也不時有很好的科研成果產生,但問題是研發成果缺乏商業化運作,許多發明的知識產權被綁死在大學,未能好好利用。黃錦輝希望能夠通過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解決上游的大學基礎研究與下游的產業界存在的鴻溝,創造機會令商界能夠利用好大學的研究成果,使研有所用。
“這方面有迫切性,應該是創新及科技局的首要任務。”黃錦輝表示,作為創新及科技發展的政策局,應該以推動創新科技產業化為目標,“希望該局的局長是個既懂科技創新,也懂得香港經濟和內地及世界環境的人,真正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使其成為香港的優勢產業之一。”
“從前香港民間有High
Tetch揩(口加野),Low
Tech撈(口加野)的說法”(從事高科技行業或者開發工作每每損手虧本,經營低科技的炒賣或者經營則每每獲利),黃錦輝說,以前,香港商界人士根本不願承受風險,影響創造新經濟。不過,近些年情況已經有所轉變,看到外國同行從高科技投資中獲得好處,香港的商人,尤其是新一代的企業家也更願意承受風險,投資新經濟。
其實,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當時的特區政府為了減輕金融危機的影響,併為香港經濟發展找尋新的發展動力,成立了經濟機遇委員會,提出了在發展四大傳統產業之餘,有條件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其中就包括了創新及科技。可惜多年來六大優勢產業的發展成果予人的印像是並不突出。“雷聲大,雨點小”。黃錦輝表示,這其中既有政府沒有刻意量度六大優勢產業發展的原因,也有缺乏專門的政策局主導的因素。
目前,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的政策是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來兼職負責。黃錦輝說,該局本身要負責的商務及經濟發展事務就已經排山倒海,而且不少官員對科技創新也缺乏深入了解,“沒有一個有心有力,又有專業知識的決策局,創新科技很難做得好。”黃錦輝表示,好在新一屆政府已經認識到問題所在,推動設立創新及科技局,並且得到了社會大眾以及主要政團的支持,希望該局能夠儘早設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