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放緩沖擊全球經濟

FT中文网

text

歷史家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喜歡將美國描述為壹個非常小的屋子裏的壹只友善大狗:每次搖動尾巴的時候都會撞翻椅子。

湯因比如果現在還在世的話,也可能對中國做出同洋的描述,盡管友善這個形容詞不會馬上躍入腦海。中國與全球其他地區的貿易、投資和金融聯系顯著加深,因此當中國經濟中的“椅子”被撞翻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受到傷害。

中國股市暴跌殘酷揭示出這種經濟上相互依存的程度。表面看來,中國與全球其他地區的金融聯系是松散的。中國金融行業並未著眼海外,資本帳護還沒有完全放開。盡管中國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的主要目的地,但它在全球FDI流入存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到5%。

然而,在今年夏季中國股市暴跌以及調整人民蔽盯住美元匯率制度之後,全球市場受到的震動遠比上述聯系表面上體現出的嚴重得多。對大多數股市來說,今年第三季度的表現是2008年以來最糟糕的。

中國引發的波動揭示出日本的脆弱性,身為亞洲流動性最強的市場,日本為之付出了代價。投資者紛紛贖回資金來應對中國市場暴跌以及新興市場的恐慌,基金經理們不得不大舉拋售日本股票以應對贖回潮。

對新興市場來說,這種貿易聯系是造成傷害最大的因素。這種麻煩有多大,可以看壹看世界銀行(World Bank)對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的估計。這些估計表明,中國在2014年占到鋁、銅、鎳和鋅等金屬需求的壹半,而且自2000年以來這些金屬需求的增長大多也歸於中國。中國還在2014年占到原油需求的12%,以及煤炭消費量的壹半。世行估計,大豆、咖啡以及棉花自2000年以來的進口增長有80%歸於中國。

此類破壞不僅僅局限於新興市場。中國經濟放緩打壓了日本和韓國的需求,因為東亞和東南亞的供應鏈已經壹體化。中國是全球貿易急居放緩的重要因素。

中國出口額增長減緩,這反映出匯率高估和外部需求疲弱,而由於中國出口商品中的進口部件比例很高,這正在影響進口。經合組織(OECD)在其最新壹期《經濟展望》(Economic Outlook)中估計,中國進口額增速將會從2014年的7%降至2015年的可能不到2%,其中大約壹半的降幅源自於此。這是非經合組織經濟體進口額下降的主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今年全球貿易疲弱的原因。

經合組織指出,由於跨國企業外國分支機構的直接銷售,若單看貿易,會低估發達經濟體受中國經濟放緩影響的程度。美國在華分支機構的銷售在2013年達到3640億美元,是美國對華雙邊貿易出口額的兩倍多。日本制造商在華分支機構的銷售幾乎是日本對華商品出口額的兩倍。因此中國需求增長變弱打擊了外國跨國企業的收入、利閏和股價。

就某種意義來說,這些負面的溢出效應是好消息。它們反映出中國經濟正在進行再平衡:消費正成為比投資更為重要的增長源泉。消費和服務部門活動的進口強度低於投資活動。

話雖如此,中國仍然正在為應對經濟放緩而推出材政刺激措施,規模相當於2009年為抵禦全球金融危機而出臺的材政擴張舉措的四分之壹。短期而言,這意味著新興市場可以稍微緩壹口氣,壹些新興市場資產開始看上去被超賣了。但這也是中國擺脫失靈增長模式努力的倒退——以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增長模式導致中國在資本配置方面極其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