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 | 什麼時候,手中才能再有一把摺扇?

亞太日報

text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劉莉莉

東華門外,京味兒難尋。

即使抬頭便能看見城牆和角樓,卻感覺那份巍峨與莊嚴,早已冰封在護城河中,只留下些許老舊和落寞,如同一位穿越到現代的長衫老學究,站在車水馬龍之中,驚愕發現,自己成了擺設。

甚至於,東華門外的紀念品店,也急功近利起來,以為支起高音喇叭,再雇一個身着“龍袍”的小哥,嬉笑着兜售廉價的景泰藍鐲子,就可以幫助遊客留住老北京的風情和韻味……

正是在這一派嘈雜與喧囂中,氣喘吁吁地闖進路口的“京扇子”研發室,便感覺遁入了時間的縫隙,在那些精巧別致的摺扇和裊裊檀香間,感受到塵世外飄來的一絲寧靜。

“京扇子”門店中的各式折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劉莉莉攝。

這家研發室,是兩個男人思想交匯的產物。

這兩個男人,一個是浙江德清的藝術家夏煥榮,一個是“京扇子”品牌發起人王后榮,一個是竹扇匠人,一個是珠寶商人,卻都將自己的樂趣,寄託在扇骨的方寸之間。

夏煥榮是畫家出身,對於制扇,力求精益求精,每個扇面必親手繪製,每個關乎手感、美觀的細節,必細細琢磨……正是這種做派,吸引了一直在思索如何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摺扇文化的王后榮,而這間研發室,成為兩人踐行理想的場所。

夏煥榮在畫扇面。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劉莉莉攝。

搖曳間,小小摺扇扇出千年古風,那是才子的詩詞歌賦,也是佳人的似水柔情,是唐伯虎的傳世墨寶,也是李香君的俠肝義膽,是板橋先生的焦墨揮毫,也是晴雯小姐的恣意妄為……

於是,當你帶着幾分好奇和期盼,徐徐展開一把摺扇時,如同鋪開一幅卷軸山水畫。從窺其一角到盡收眼底,從管中窺豹到一覽無餘……前生今世、愛恨情仇,千般旖旎,萬般風情,就這樣濃縮在一幅小小的扇面上,成為文人雅士長袖中的雅物。

德清竹扇。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劉莉莉攝。

正所謂,一扇納百藝,詩、書、畫、印、刻,一技不精,無疑大大地煞了風景。天下摺扇,八成產自江浙,而精良別致的高端品,多源自德清,這也便能解釋,為何德清匠人夏煥榮在製作一把竹扇時,是如此煞費苦心。

夏煥榮在曬扇骨。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劉莉莉攝。

扇面和扇骨,唇齒相依、珠聯璧合,一把上好的竹扇,扇骨極為重要,不僅需要將竹子的天然美感淋漓展現,還要在上面施加精巧工藝。夏煥榮選竹,首先看山,在朝南的竹林中選擇年齡在八至十年的竹子,切成薄片後,在沸水中蒸煮十小時,脫去竹脂和甜分,隨後在庫房存放一年,才能進行設計和製作……

夏煥榮說,製作竹扇急不得,將扇骨做好造型後還有很多步驟,除去拋光、打磨、上漆、雕刻,還要將扇骨日曬一星期,以便使扇骨顏色金黃、瑩潤如玉。

“京扇子”設計師和工藝師在製作折扇。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劉莉莉攝。

也許,所謂匠人魅力,便是對自然萬物懷有敬畏,並且在此基礎之上,以自己的獨到匠心供奉一生,縱使從青蔥歲月到滿頭華髮,也初心不改、無怨無悔。

每年,夏煥榮都要去日本幾次,一方面為開拓市場,另一方面是帶着藝術家的眼光來審視這個鄰國。“日本稱工匠為老師,很是尊重,這值得我們學習,”他說,“日本百年老店很多,無論是糕點、木器,還是清酒、茶屋……一家製作扇子的老店有三四百年歷史,依然是同一個家族在經營,匠人的子孫,有天生的宿命,不管在外闖蕩多久,終是要回來的……”

日本浮世繪描繪的一位畫扇面的女子。 資料圖片。

“京扇子”研發室只有50平方米,外屋是各種紙扇、絹扇的展台,裡屋擺滿大小銼刀、顏料、竹條和扇骨半成品,那是夏煥榮和幾位設計師、工藝師埋頭創作的場所……在這裡,一把摺扇被製作完成,而後將出現在某個城市的展示櫃裡,再被某位文藝氣十足的藏家把玩在手中,聯想到這些,便產生了一種奇特的穿越感。

正是這種穿越感,讓王后榮創立了“京扇子”。“京”與“扇子”,是個奇特的組合,如同將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以及表情漠然步履匆匆的人們,與古人的“懷袖雅物”結合在一起,那是嬌豔花朵,落入了泥沼。

夏煥榮(左二)在和設計師們討論扇面樣式。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劉莉莉攝。

也許,像夏煥榮和王后榮這樣的人,應該活在古代,對於他們而言,身處快節奏的時代,是一種痛苦和無奈。現代人,每個人抱着一個手機,這讓夏煥榮感到匪夷所思,而王后榮認為,是社會的浮躁,導致了每一個人的浮躁。

好在,被浮躁包圍的兩人,心中依然有對美的嚮往和對優雅生活的追求。什麼是優雅生活?王后榮有自己的理解,那便是,坐在后海的荷花池旁,一本書、一杯茶、一把扇……“清風徐來,我心怡然”。

清風徐來,我心怡然,這樣的生活,更像是一個遙遠的夢。當霧霾嗆人的味道,混着汽車尾氣,沖進鼻腔,搞得你頭昏腦漲、四肢無力,你便難以記起,上一次在清風裡放飛思緒,是在什麼時候;當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瑣碎、物質的追逐、世俗的虛妄,已經將你的人生化整為零,碎成一地雞毛時,秋去冬來中,便難覓靜好歲月、怡然之心……

由此看,一把摺扇,不僅是一方雅物,更代表一種人生態度。只不過,在如今七零八落的生活中,它雖華美不可方物,卻也如同東華門的城牆和角樓,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天外飛仙,象徵着曾經的典雅和緩慢。

所以,我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手中才能再有一把摺扇。

作者簡介:

劉莉莉,80後北京女孩,跟所有北京人一樣,心裏裝著地球。父母都是外交官,自小跟著大人走世界、看天下。從外交學院畢業後進入新華社,從事的是國際新聞報導,用另一種方式來關聯天下。

轉眼“入行”已是第九個年頭,自認為未虛擲光陰,忠實地履行著新聞記錄者、歷史見證者和故事傾聽者的職責。2010年9月作為記者被派往墨西哥新華社拉美總分社,踏上了《百年孤獨》作者瑪爾克斯筆下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陸。

在拉美工作和生活期間,有機會到15個國家采訪、遊歷,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曾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聯合氣候大會等國際會議和高端訪談中采訪總統,也曾在毒梟出沒的墨西哥城貧民窟與當地居民話家常,曾坐在地板上與環保主義者談天說地,也曾到當地華僑家中做客,體味海外遊子的冷暖……

豐富的采訪經歷使她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駐外兩年,除了完成日常報道外,還為《環球》、《國際先驅導報》、《參考消息》、《經濟參考報》等報刊撰寫了十幾萬字的文稿,將一個多姿多彩的拉美展現在讀者面前。

2012年底結束任期回國,但心裏依然眷戀著拉美的山山水水,工作之餘,也為報刊撰寫特稿和專欄,並為央廣“中國之聲”擔任特約評論員。如今在《亞太日報》開設專欄《山外青山》,希望利用這個新媒體聚合平臺傳遞拉美及其他區域的文化訊息,講述那些值得稱道的歷史和傳奇,用自己的感悟,與讀者構建心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