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公布的“1998年处分沈阳”文件,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亚太日报

text

“沈阳事件”沸沸扬扬,继南大“建议其辞职”、上师大终止与沈阳签订的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协议后,北京大学4月8日召开北京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专题会议,并公开了当年对沈阳的处罚通报。

北大出示了当年两份处分决定的附件,不妨将原文誊录于下:

附件一:北京大学《关于给予沈阳行政警告处分的决定》

中文系:

沈阳,男,1955年12月出生,9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中文系副教授,已婚离异。

1995年9月至1996年5月,沈阳给本系95级本科生上“现代汉语”课,与学习委员高岩(女生)接触较多。1996年5月,沈阳到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期间,曾与高岩数次通信。1997年1月沈阳因北京度假,高岩去沈阳住处,要沈阳“表态和她建立恋爱关系”,沈阳无意与高岩恋爱,但当时却回答说“那你算是我的女朋友吧”,并与高岩搂抱、亲吻。沈阳1997年6月从香港返校后,终止与高岩往来。

1998年3月11日,高岩在家中突然死亡。经公安部门鉴定,高岩系自杀致死。

鉴于沈阳作为一名教师,在与女学生高岩的交往中行为不当,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关规定,决定给予沈阳行政警告处分。

北京大学

一九九八年七月三日

附件2:中文系《关于给予沈阳的警告处分的决定》

沈阳,男,43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离异。1995年9月至1996年5月,沈阳给本系一年级本科生上“现代汉语”课,与学习委员高岩(女生)接触较多,1996年5月,沈阳到香港城市大学访问一年,曾与高岩通过信,1997年1月沈阳回北京度寒假,高岩曾去沈阳住处,要求沈阳“表态和她建立恋爱关系”,沈阳无意与高岩恋爱,但当时却轻率地说“那你就算是我的女朋友吧”,并随之与高岩搂抱、亲吻,事后沈阳认识到上述言行的错误,并解释说当时实出无奈,因为他感到高岩的“精神状况有问题”,怕出意外,1997年6月沈阳从香港返校后,高岩要求见面,6月底,沈阳在北大南门外与高岩见面时宣布与高岩终止往来。1998年3月11日,高岩突然在家中自杀身亡。

沈阳作为一名教师,在与女生高岩的交往中态度不够严肃,处理很不慎重,高岩之死虽确属自杀,但沈阳在与高岩关系上处理不当,无疑会使高岩思想上产生强烈刺激,沈阳又没有及时向组织反映自己与高岩交往以及发现高岩精神状态有问题等情况,以争取组织的帮助,以致酿成严重后果,造成极坏影响。经系主任办公会讨论,根据有关规定,决定给予沈阳警告处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


围绕“沈阳事件”的争议很多,各种猜测满天飞,但我们现在的判断,也都只能基于20年前的这两份处分报告。根据处分报告以及北大8日上午召开的专题会议,围绕此事可以回答的问题有以下五点——

1 沈阳确实师德有亏

根据通报措辞:沈阳无意与高岩恋爱,但当时却轻率地说“那你就算是我的女朋友吧”。这显然是一种轻佻的举动,不符合一个教师的身份。

北大上午的专题会议也指出,“经查,1998年初,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治安处重大责任事故调查组对有关案件进行了调查取证,于1998年3月作出了事实认定,给出了调查结论,其中涉及到沈阳行为不当,违反师德……”。

所以,可以确定沈阳在此事上师德有亏。这可以回应此前其所说的“根本没有师德问题”。

沈阳

2 两人发生过搂抱亲吻,但无法确定是恋爱关系

通报指出:1997年1月沈阳回北京度寒假,高岩曾去沈阳住处,要求沈阳“表态和她建立恋爱关系”,沈阳无意与高岩恋爱,但当时却轻率地说“那你就算是我的女朋友吧”,并随之与高岩搂抱、亲吻。

两人发生过搂抱亲吻,这本已属情侣行为,但高岩已死,根据沈阳的表态,不能确定两人是情侣。

3 两人已经超出了普通的师生关系

根据通报,高岩与沈阳“接触较多”;高岩曾去沈阳住处;两人发生搂抱亲吻。

“接触较多”、搂抱亲吻,这不是普通师生所为。

4 沈阳在与高岩的接触中,对两人关系处理不当

根据通报,沈阳1997年1月与高岩见面后,发现她“精神状况有问题”,但并没有及时向组织反映,以争取组织的帮助,以致酿成严重后果,造成极坏影响。

大学时期的高岩

5 高岩自杀前可能“精神状况有问题”

根据通报内容:沈阳在高岩自杀之前,已经感到高岩的“精神状况有问题”;“沈阳又没有及时向组织反映自己与高岩交往以及发现高岩精神状态有问题等情况”。

高岩的死让人惋惜,但既然通报提到高岩精神状况的问题,本着客观公正的立场,我们或许也无法忽视这一点。掌握这个背景,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此事的全貌。但通报也没有回答,高岩的精神状况问题,是否和沈阳有直接关系。

在我们看来,以上5点是这份通报传递出的最重要的信息。至于,大家最关心的,沈阳有没有性侵高岩,现在还无从作出判断。

现在随着北大公布当年的处分文件,关于“沈阳事件”的更多事实被披露。公开当年的处分文件,公众得以了解到该事件的更多事实,也体现了北大不护短、不避嫌的态度。

20年过去,时过境迁,逝者已不会开口说话,活着的当事人也很难主动揭丑。坦白讲,很多真相可能永远没有廓清之时。

但此事不只关系到当事人,也着实关涉师者如何为师、大学如何管师、师生如何划界等议题,已是一个重大课题。在高校师生关系问题不时被曝的当下,关注此事,也具有相当的公共价值。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