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成就了戴安娜王妃在全世界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是摄影

亚太日报

text

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王妃在巴黎遭遇车祸离世,她的意外丧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哀悼,不仅英国王室为其举行国葬、降半旗,其他各国媒体也纷纷发文以表悲痛,就连与英国王室有过历史恩怨的津巴布韦也不例外,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则动情地称:“她既是英国的王妃,也是美国的王妃”。戴安娜的死亡何以成为这样一桩全球性事件?

生前集王室花瓶、时尚偶像、慈善大使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戴安娜,一举一动无不牵动大众神经。无论是她的身型、着装、暴食症,还是她的慈善事业、情感危机,都能登诸报端引爆话题。距戴安娜逝世已过去了20年,她依然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英国第四频道今年播出了纪录片《戴安娜:她的自述》(Diana: In Her Own Words),披露了一批此前从未公开过的私密录音带,片中戴安娜关于婚姻生活、三角关系、抑郁暴食等话题的自述再度引起热议。

英国第四频道纪录片《戴安娜:她的自述》

这位堪称全球偶像的王妃到底为何能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摄影和照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戴安娜是现代以来全世界被拍照最多的人,生前登上《人物》杂志封面不下41次。除了英国王室发布的官方照片,其余大部分都是戴安娜往来各种活动的抓拍或狗仔队的偷拍。

这些非官方的照片将戴安娜呈现为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代表英国王室的一个抽象符号。戴安娜打破了王室对于王妃“尽可能待在幕后”的形象设定,没有消极地成为又一个高冷的君主制代表。海量照片拉近了王妃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切感。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说:“她(戴安娜王妃)不只是又一位明星或美女,她是这么一个人,借助摄影这一媒介,她在全球性想象中达到了如今看来是前所未有的地位。”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正是媒体的照片塑造了戴安娜如今的影响力。照片既展现她的快乐,也展现她的不快乐,人们相信自己在这些虚拟影像中捕捉到了真实,同时也满足了内心窥探王妃私生活的欲望。

这些照片在满足人们窥探欲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对王妃的一系列幻想。人们对戴安娜照片的解读很多时候可能与最初的拍摄意图关联不大,而是投射了公众自身的心理需求。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罗兰·巴特将照片里能够刺激观看者产生额外意义解读的东西称为“刺点”。米尔佐夫认为,戴安娜就是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刺点”,一个符号象征。她人生经历之丰富跌宕让不同的群体在她身上看到了不同的闪光点。

杂志封面上的黛安娜

1980年代,英国民众在戴安娜身上寄托的美好的愿望是:借这童话般美好的爱情故事。一扫英国经济停滞不前的阴霾。少数族群和边缘人群喜爱戴安娜,是因为她不仅与歌手艾尔顿·约翰、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墨丘利等同性恋名人是至亲好友,还与非白种人(埃及人)恋爱约会,不带偏见和歧视。女性在戴安娜的身上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从丰满到苗条的身形变化,从平庸到时尚的品味升级,一个热心慈善、关心弱者的施善者,一位婚姻破裂后独立自强的单身母亲——因为戴安娜在大众媒体上的频繁出现及身份认知的变化,女人们将其视作了一个相对完美的女性楷模。人们对视觉图像的解读直接影响了戴安娜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也就决定了这朵英格兰玫瑰的影响力。

当然,这种影响力在为戴安娜带来名望和民众爱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她被大众消费。媒体和狗仔因为她“自带流量”的属性对她穷追不舍,自19岁与查尔斯约会被拍之后,她就再也没能逃脱相机的监视。大众媒体利用戴安娜吸引眼球,商业公司则利用她获取经济利益。戴安娜开的小轿车销量翻倍,汽车公司因此多赚了一千多万英镑;在顶尖设计师和时尚大腕们的帮助下,戴安娜成长为一代时尚领袖,她拎的手提包、戴的腕表、穿的高跟鞋无不引领风潮,同款手提包可以卖出20万个。

在消费社会里,戴安娜的名气是宝贵的资源,各方都想利用它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从而创造可观的收入。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戴安娜不得不一直被观看、被凝视,她的个体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商业价值,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自己是“货架上的一件产品”了。

“我知道这是他们的工作,但有时候还是希望他们别来拍我。”戴安娜曾在提及媒体记者时这样说。这位“人民的王妃”得益于大众媒体和电子通讯技术成为全球偶像,却也因此承担重负,难逃被消费的命运。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