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杨涛】深港合作像是场旷日持久的“苦恋,让两地初尝甜蜜的是刚满4岁的前海。
3月16日前海在港举办的深港合作宣讲会,吸引了近千名香港精英参与。场景热闹非凡。有政策解读,有服务对接。官方不遗余力引导,企业主动探寻商机。截止今年1月,前海已有近1200家港资企业入驻,并有越来越多的香港专业人才涌入。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在此之前,前海在香港举办了不下200场招商推介会。标志性的节点是去年12月4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促进深港合作工作方案》的出台。这份方案出台不易,得来的认可也是空前的。
对上面:艰难的争取
前海与香港的联通是渐次展开的。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和方向,单单划出一块地,打出一个招牌,是吸引不了日趋谨慎的香港人。“港企直通车、“深港青年梦工场、两地跨境大巴服务以及一系列金融、商业、土地政策上的先行先试和优惠措施,都在给港资港人提供微观的可操作、可衔接的内容和环境。
还不够。顶层设计在中国改革中历来是必要背景。
前海领“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之命,首先要在政策上突破原有的瓶颈。比如“港资国民待遇,港府特首此前在向中央述职时即提出过该诉求,希望在广东先行先试,而香港企业对此也有十分迫切的诉求。
因为在此前的CEPA框架下,在增值电信、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先进服务业领域大多存在股权比例、合资形式等方面的限制。香港服务业80%以上的本土中小企业和青年创业团队被进入内地市场的准入条件挡在门外。
在对上的沟通上,前海曾向各部委诚意沟通,结果每个部委都要求把自己辖下领域排除在“国民待遇之外,最终还是将港资当作外资来对待。对香港的开放根本无从体现。如此一来,“深港合作区的名头形同虚设。
前海一位专家分析,在现在这样的开放取向下,细究港资还是外资已不是关键,重点在于功能产业是否对区内和国内有利。他举例,汇丰银行总部在英国,但却是香港的发钞行之一,已经深嵌入了香港经济之中,追究其背景已无意义。
一次次被否,一次次争取。去年7月前海与国家发改委沟通后争取到向“国民待遇方向靠拢的四条操作方案。尽管规定仍嫌繁琐,但毕竟迈出了一步。
“现在回过头来看,最关键的还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上海自贸区基本上也是在做这一件事。前海一位高管给出这样一句总结。
对香港:初尝甜蜜的果实
在对香港的沟通上,深圳的诚意更显效果。一位香港官员对亚太日报透露,港府在接到《深港合作方案》后逐条给予了回复意见,每一条回复意见,都需经过港府高层同意。最终对其务实性给了高评分。
好的结果源于前期异常充分的沟通。这位香港官员介绍,前海对香港的沟通顾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从香港到大陆在港企业老板,到各个行业协会,再到具体的个人,非常广泛。光正式座谈会就办了三场。香港方面政治与内地事务局又邀前海再多办两场座谈,一场针对金融界,一场针对商务经济科技界。最终征集了48条意见,其中有3条反对意见。经过修改磨合后,剩下的基本就是共识。
对比此前深港合作的一波三折,前海方面的心得是:一、换位思考,从香港人的角度考虑事情;二、问题和需求导向,要切实解决香港人的问题,满足香港人的需求。
实际上要打通港人的心理关在近几年不是件容易事。香港人是理性务实的,但犹疑、偏见和保守的取向也大量存在。“走出去对很多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一步。港府也要基于民意来决策。
一位前海参与人员回忆,港府对《方案》的态度非常谨慎。光正式回复意见就有两次,回复分成几类:支持的、没有意见的、没有资料评估的以及方向性表述。有些要随着工作进度才能有具体方案,时机不成熟,最后作为原则性保留。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例如港深西部快轨,港铁并非香港政府能掌控,企业从经济账考虑就不想做这类回报期长的基建项目。这要求国家从战略层面考量给予支持。
在3月16日的香港宣讲会上,张备就《深港合作方案》进行了解读,其中进一步细化惠港措施。例如在推进“前海全球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建设上,按照“港资建设、港企运营、港人收益的模式进行管理。一方面缓解香港“自由行压力,同时,疏导出来的流量收益仍然给到港人。
目前投资前海的港企不足1200家,但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中40%以上为港企。
接下来,前海要着力突破的,除了对上争取政策开放之外,该是如何有效吸引更香港中小企业和年轻个体走出来,利用前海的先发优势寻找和创造机会。前海的支持不等于“给包养,港人不能期望“等靠要。近在咫尺的机会,需要双方的互动。
“苦恋到半程,不是一方的单向付出能有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