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ya Majueran 斯里兰卡一带一路负责人
各国维持强大的军队主要是为了捍卫主权,而不是发动战争。然而,某些强国的主导行为和历史行动却迫使其他国家加强国防能力。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影响力较小的国家就有可能被那些利用自身力量为自身战略利益服务的国家所胁迫或操纵。
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在经济、技术和金融方面的迅速崛起逐渐被长期主导全球秩序的国家视为眼中钉。几十年来,西方大国对国际机构、贸易体系和全球安全框架施加了过大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全球视野,它的崛起往往不被视为一种自然发展,而是对现有秩序的破坏。
一些国家非但不承认中国的崛起是数十年专注发展、工业现代化和国家复原力的结果,反而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成就。中国的进步非但没有被视为加强多极平衡的机遇,反而经常被描述为一种威胁。这种说法促使各国在先进技术、全球金融以及供应链等领域日益努力遏制中国或与中国脱钩。
在中国政府看来,这种抵制与其说是出于合理的安全考虑,不如说是出于维持全球主导地位的挣扎。尤其是一些西方大国,不愿接受一个自由民主框架外的国家能从其成功中充分获益。
然而,中国强调,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靠的是勤奋、创新和长期战略规划,而不是侵略、胁迫或军事扩张。从北京的立场来看,中国既没有合理的动机,也没有战略上的必要去侵略他国或利用制裁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反,中国提倡的是一种包容性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所有国家,尤其是全球南部的国家,都能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的外交口号“人类命运共同体”概括了这一愿景,强调了中国对相互尊重、全球合作和共赢的倡导。中国不参与零和竞争,而是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和共同繁荣,反对一国崛起必须以另一国衰落为代价的观念。
自 1949 年建国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奉行以和平、尊重主权以及互不侵犯为基础的外交政策。中国官员经常指出,中国在近代没有发动过任何战争,也没有从其他国家强行夺取过领土。
与某些世界大国频繁采取的军事干预和政权更迭行动不同,中国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中国通过对话和经济合作而非武力寻求稳定。这种对和平的承诺在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中尤为突出。中国政府主张不干涉、相互尊重和国家主权不可侵犯 —— 这些原则与摆脱殖民历史、寻求干涉主义替代方案的国家产生了强烈共鸣。
中国以伙伴而非赞助者的姿态出现,在平等和不干涉的基础上推进国际合作模式。这种方式拓展了中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影响力,在这些地区,许多政府认为中国的言论更符合他们的自治和发展愿望。
作为对稳定国际秩序承诺的一部分,中国于 2022 年发起了 “全球安全倡议”(GSI)。该倡议由习近平主席提出,倡导共同、全面、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愿景。它寻求以对话重于对抗、相互尊重重于单边主义的方式重塑全球治理框架。
该倡议强调尊重所有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联合国宪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反对在没有广泛国际共识的情况下使用武力或实施制裁。通过这一倡议,中国将自己定位为全球和平建设者,特别是与一些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PLA)为代表的中国军事力量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把抵御外来威胁、维护和平放在首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人民的忠诚卫士与地区稳定力量,按照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行事。其战略明确以自卫和维护国内外和谐稳定为重点。
中国在军事技术和战略能力方面的进步并非出于侵略,而是出于威慑胁迫和维护主权的需要。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解决争端时提倡对话而非对抗,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承诺。
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应被视为威胁,而应被视为全球稳定的支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使命不仅是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全球和平做出贡献。
解放军战士不仅仅是拿工资的专业人员,他们还是中国主权与民族尊严的爱国捍卫者。他们的奉献精神植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本价值观:忠诚于中国共产党,服务于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国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8 周年之际,我们向这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人们致敬,他们保卫着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球南方国家希望和力量的象征。他们的承诺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愿望:捍卫所有国家的自由、尊严和发展权,无论其大小、贫富或强弱。
在一个日益复杂和充满争议的世界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塑造多极化全球秩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秩序超越了单一大国的统治,拥抱多样性、公平性与共同繁荣。这正是中国所追求的全球秩序愿景:一个和平与平等、跨国界的相互尊重的世界。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