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詩”:詩意棲居或是未來中國主流

新华社

text

資料圖

“人,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荷爾德林(德)

由BeMyGuest(尚客私享家)攜手20位不同行業知名人士共同發起的詩歌藝術項目“為你讀詩,至8月18日,創辦第444天,已通過“為你讀詩公眾微信推出444個詩歌專集,擁有60多萬粉絲、獲得逾億閱讀量和傳播次數,成為中國最活躍的詩歌微信公號。

“為你讀詩創始人潘傑客和聯合創始人、總策劃人張炫18日對話新華社記者,講述“讀詩心路。

發起:讓更廣泛的大眾平等聆聽詩歌

問:為你讀詩怎麼發起的?

潘:過去的十年時間,BeMyGuest作為一個高尚生活方式的分享平臺,引領了時尚精英圈對品味生活和審美意趣的追求。詩歌與音樂正是這些活動的主要養料。我們認為,這種純粹、極致、優美、愉悅的生活體驗,應該被更廣闊的大眾共同擁有。不論是精英還是普通人,在詩歌面前是平等的。

張:微信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讓最廣泛的民眾,可以共同享用一個具有高尚文化藝術品位的平臺,在相對“私密的虛擬空間裏,聆聽、分享、交流詩歌體驗。

問:現在的影響力怎樣?曾經預料過嗎?

潘:我們錄製了一期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沒想到當期收視率達到一個峰值。今天,“為你讀詩粉絲數超過60萬,每天有八萬以上的聽眾在聆聽我們的詩歌,累計閱讀量和傳播次數上億。這樣的關注度,令人難以置信,卻又驚喜萬分。沒想到,社會這麼浮躁,卻還有這麼多人,願意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安靜地聆聽。

張:這種氛圍也在鼓勵我們。

問:如何做到?基於詩歌本身的魅力、新技術的便捷高效、聲音傳播的貼近性、名人效應、公眾意識,還是詩意的堅守?

潘:都有。但堅守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詩意的情懷,就沒有“為你讀詩20名發起人的努力推廣,就沒有60萬粉絲每天堅持的傾聽,也不會有每天來自不同社會層面的聽眾發自內心的聆聽心得和故事分享。

張:還有,專業的態度。我們一直以傳統媒體的嚴肅嚴謹,在運行“為你讀詩。每一次錄音,都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帶著專業設備前往錄製,確保品質至臻至純,確保沒有一個失誤。

問:今年4月25日,彭麗媛與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共讀安徒生經典童話《醜小鴨》的段落由“為你讀詩獨家播出。你們創造了國家元首在新媒體朗誦文學作品的先例。

潘:國家元首是一國最具有號召力和引領意義的人,他們的引導與分享,能影響更多人進入詩意生活的領域。我們希望未來,各個行業、各個階層的人,都能爭先恐後地來讀詩。

張:“為你讀詩,是“你而不是“您,因為在詩歌面前,所有人都回歸到本真,都是平等的。

本源:詩意是人類棲居的根本

問:傳統詩歌閱讀在當代遇到什么困難?

潘:走得太快,很多人忘了停下來,聽聽靈魂的迴響。

問:詩歌對人心、社會有治愈、重新建構功能?

潘:是的。在經濟社會快速運轉的當下,人們追求速度、效益,與此相反,詩意是一種休憩,一種寧靜下來的心態、狀態。詩意的生活,貫穿在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果你的內心充滿詩意,你的工作、生活、為人就如同在作詩,是有靈魂的。不論你過得粗糙,或者精緻,如果脫離了詩意,一切就失去意義;如果充滿詩意,一切都令人嚮往。

張:詩意的生活,不能理解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而應當是一種生命的追求。海德格爾做過解釋,“詩意是棲居的根本,它既是人自由自在的存在狀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因為回歸了心靈的柔軟、安靜和本真,你可以看到陽光,聽到水聲,聞到青草氣息,嗅到花香。

潘:甚至還能抓住看不見的空氣。

問:“為你讀詩的第一期,是《寫給未來的孩子》,北島新書是《給孩子的書》,詩性的養成對孩子們很重要?

潘:詩,還原人性的本真,兒童是本真的。童心不改,純真不變,這是成年社會所希冀的精神回歸。兒童最接近詩歌的本源,他們都是純潔的,有靈性的。

張:有個4歲的小男孩,在“為你讀詩某一期節目中偶然聽到女作家張梅的《寫給我未來的孩子》,竟然銘記於心,纏著媽媽為他讀其中的句子“別人的東西再好也是別人的,自己的東西再差也是自己的,才肯入睡。媽媽激動地說,沒想到短短幾天的詩歌聆聽,就在這麼小的孩子心裏播下了詩的種子。

問:選詩的標準是什么?

潘:不要考慮是否為著名詩人作品;不要考慮是否為廣為流傳的名著;要考慮詩歌本身是否打動人心。所以我們的標準是:不走流行,不走偏僻,只走心。詩歌無國界,我們的詩歌有中文也有外文。我相信,詩歌可以引起人類對於世界感知的廣泛共鳴。

未來:順應並推動時代的浪潮

問:“為你讀詩最大的貢獻是什么?

潘:我們只是碰巧觸及了社會上很多人類似的靈魂,才有這麼廣泛的回聲和共鳴。“為你讀詩後臺每天收到的成千上萬的回復,或飽含熱淚,或激動無言,都讓我們感動,因為它們是詩歌與每一個真實個體的交匯。中國社會永遠不會失去這樣一些願意聆聽靈魂聲音的人,他們涵蓋了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甚至00後,給予我們希望和力量。

張:所有參與和推動“為你讀詩的人,都不求回報,他們說,這個過程好像“在給自己的靈魂洗澡。我想,“為你讀詩符合了人性的發展,表達了人的本真。對於詩意的追尋,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符合了當下的需求。

問:新媒體的力量對詩歌復興發揮了什么作用?未來怎麼創新?

潘:過去我們一直在做線下活動策劃,有一天我們發現,美好的可以給人啟迪的東西,應該為更多人享受。新技術讓線上的詩歌“大聚會變成可能,視頻、圖片、文字,多元豐富精緻的內容,每天推出;分佈於不同角落、不同階層的人們,共享精神盛宴。新媒體讓一度“低落的傳統詩歌閱讀,有了新的傳播載體、渠道,因而變成廣大受眾的一種時尚、一種狀態、一種習慣,它為詩歌的當代復興提供了技術可能。

張:未來我們會努力創造線下交流的機會,讓線上上感受詩意的人們,可以在沙龍、雅集、音樂詩會等線下活動中,真實體驗詩意之美,彼此對話互動。

問:除了“為你讀詩,現在也有很多類似詩歌公眾賬號。

潘:這是很好的現象,說明這個社會的詩意情懷越來越濃厚,形成氛圍了。文化產品越多,溝通也就越多,對於社會價值的建構有積極意義。文化沒有競爭,文化產業才有競爭。我們希望這個社會有更多追尋靈魂與價值的文化產品涌現。

問:怎麼預期未來中國詩歌前景?

潘:詩歌是詩意生活的一部分,詩歌能否復興,取決於嚮往詩意的人群之壯大。我們相信,詩意的生活,是21世紀崛起的中國人民所願意選擇的方向與主流,是中國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