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临近,特朗普全面关税进入倒计时

APD NEWS

text

亚太日报 彭子佳

随着 4 月 2 日 "解放日" 临近,特朗普政府酝酿已久的全面关税改革进入最后倒计时。尽管总统反复强调 "关税即将到来",但政策细节的模糊性持续引发全球市场震荡。这场被白宫称为 "贸易革命" 的行动,正面临三大核心悬念:关税幅度如何设定?哪些国家将首当其冲?全球产业链又将承受怎样的冲击?

特朗普团队在关税幅度上的表态始终充满矛盾。竞选期间提出的 10% 全面关税已演变为 "对等税率" 原则,即根据贸易伙伴的关税水平实施差异化反制。例如,若某国对美产品征收 25% 关税,美国将对其同类商品加征相同税率。但这一原则因 "增值税抵扣" 条款变得更加复杂 —— 白宫暗示将对采用增值税制度的国家额外加税,理由是增值税 "扭曲了公平竞争"。

这种政策弹性引发企业界恐慌。据美国商会测算,若全面实施对等关税,美国进口成本将激增 2300 亿美元,推动通胀率突破 5%。欧洲官员已做好应对两位数关税的准备,德国车企预测,25% 的汽车关税将导致单车成本增加 6000 美元。而特朗普近期威胁对法国葡萄酒加征 200% 报复性关税,更暴露其政策工具箱的随意性。

尽管白宫暗示关税将覆盖 "所有国家",但实际执行可能呈现 "分层打击" 态势。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列出的 "特别兴趣国家" 名单包括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 21 个经济体,其中 "肮脏 15 国"(占美贸易逆差 85%)被列为重点目标。值得关注的是,加拿大、欧盟等传统盟友因乳制品、木材等领域的关税争端,已成为首轮打击对象。

这种 "友敌不分" 的策略引发外交地震。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警告 "关税战没有赢家",欧盟委员会则威胁将启动 WTO 争端解决机制。而中国作为最大贸易顺差国,除现有 10% 关税外,可能面临针对芬太尼问题的额外征税。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虽未被明确列入清单,但特朗普近期多次批评其 "货币操纵",暗示可能成为下一轮目标。

关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显现。现代汽车已宣布在美国追加 210 亿美元投资以规避关税,而通用、福特等车企则警告将被迫涨价。食品行业首当其冲,可口可乐因铝罐成本上涨 25%,计划增加塑料包装使用,这与该公司环保承诺背道而驰。医药供应链同样承压,美国从印度进口仿制药比例已从 9% 升至 14%,关税政策可能加速这一趋势。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模型显示,全面关税将导致美国 GDP 下降 0.6%,汽车价格上涨 12%,并引发全球供应链重构。墨西哥作为美国最大邻国,其制造业已出现向东南亚转移的迹象。而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难:要么接受美国关税,要么失去这个最大出口市场。世界银行预测,全球贸易量可能因此减少 7%,相当于法国与德国 GDP 总和。

在这场关税风暴中,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本身。特朗普政府将 4 月 2 日设定为 "最后通牒日",但政策工具箱仍保留着 "豁免权" 和 "谈判窗口"。正如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所言:"这不是终点,而是重塑贸易规则的起点。" 当全球市场屏息等待 "解放日" 钟声时,一个更不确定的贸易时代,正悄然拉开帷幕。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