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中的Rihanna、Alastair McKimm和Anthony Vaccarello廣告
美國紐約——時裝最爲人所稱道的,是時裝人士的獨特個性。但對造型師Alastair McKimm等發展蒸蒸日上的幕後人士來說,成功的關鍵依舊是低調的團結協作。“造型師,就是那個一直在背後支持設計師展示設想的人,”《i-D》雜志時裝總監McKimm說,“重點不僅是關乎造型師本人。我認爲記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McKimm正坐在他位于布利克街(Bleecker Street)的時髦公寓餐桌旁,身穿Supreme帽衫,從頭到腳都是黑色。不難看出他的自謙傾向:說話輕聲細語,低調不張揚,有些沈默寡言。盡管外表安靜,McKimm的工作卻在業內制造出相當響亮的噪音。除了擔任雜志編輯,他還是一名成功的自由職業造型師與顧問,幫助Calvin Klein、Gap、Alexander Wang、The Row、Jil Sander——以及最近的Anthony Vaccarello等品牌,制作廣告與時裝秀。他還將與Vaccarello在Yves Saint Laurent的創意總監一職上共同合作。
Anthony Vaccarello 2016春夏系列 圖片來源:Anthony Vaccarello
“之所以說Anthony很棒,因爲他做的事情與很多年輕設計師不同,”McKimm說,“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聲音,他始終如一做到這點。他有自己的簽名式設計。所以我真的也很佩服。作爲設計師,你能夠更忠實于自己的設計願景;不像造型師,你必須要有能力在更廣泛的範疇中進行工作。你被人聘用的原因,是能夠提供某種服務、能與不同公司合作,而這些公司的目標的各不相同。”
McKimm說自己的工作過程也要取決于客戶。如果是時裝秀,“有些設計師站在模特列隊的角度考慮事情,有些設計師則是考慮衣服本身,你必須要加入進來,幫忙把這些東西都整合起來。”McKimm不認爲可以向任何人強加自己的審美,但也同樣享受與風格契合的設計師共事。“最重要的就是尋找合適的人選,而有時候,合適的人選反而是那些看起來不太合適的人,”他說,“作爲造型師,你要做的往往只是扭曲或擴大某些既定觀點。”
話雖如此,McKimm的標志性視覺風格從不會讓人記錯:他那種結合摩登奢華造型與青年街頭文化的能力足以爲他代言。當《Self Service》雜志時裝編輯Suzanne Koller與Supreme品牌總監Angelo Baque決定合作進行拍攝,慶祝Supreme的第一家巴黎店鋪,他們完全知道要請誰來做造型。最終成果廣告由雜志的創意總監Ezra Petronio掌鏡,一衆滑板手(與女藝人Hetty Douglas)身著Supreme服飾出鏡。
Supreme x《Self-Service》雜志 圖片來源:《Self-Service》雜志
“這確實是個令人興奮的項目,”McKimm說,“這和時裝大片不同,因爲這真正是要給這些家夥穿上他們喜歡穿的衣服,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風格優勢。”McKimm還表示,想要成爲高效的造型師,有時意味著要退後一步,讓被造型的對象自己來選擇穿什麽衣服。“比如要與滑板手工作,就與模特工作完全不同。那些家夥都了解這些系列,知道什麽最酷、什麽穿起來最好看,”他說,“我不能過多地強加個人意見。東西已經都在那裏了,我要做的只是要幫助所有這些發生。”
與自己“大概每天都會穿的”的品牌Supreme進行合作,McKimm也感到自然而滿足。“他們的整個商業模式很給人啓發,也應該是奢侈時裝屋未來應該著眼的方向。”他說,“我手機上有專門的app,每周四上新貨的時候如果你夠快的話就能搶到。這個品牌每周都在制造欲望,他們的店離我就是一個街角開外,每周都能看到店外大排長龍。”
看看身穿帽衫坐在前排看秀的人數有多少,就能明白街頭潮流才是當下的時裝時刻。但對McKimm來說,二者從來都難舍難分。“Galliano和Gaultier——他們做這些已經很多年了。”McKimm說,“當然了,一直對我很有啓發的是80年代的英國青年文化,已經很像現在的高級時裝。”
McKimm在北愛爾蘭出生成長,在那裏的海岸上玩滑板,在海上衝浪。但他也馬上指出,這些運動愛好也點燃了他對風格,而“不是對時尚”的熱愛。年輕的McKimm最開始想成爲攝影師,但申請大學時他又在最後一分鍾改變了主意,決定追求時裝設計,一是因爲母親總愛自己設計衣服,二也是因爲John Galliano的紀錄片讓他振奮不已。在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學習時裝設計期間,McKimm發現了《i-D》,之後“一切都變了”。
“20歲之前,我甚至連什麽是造型都不知道。”McKimm回憶道,“但明顯的是,雖然我很熱愛攝影與設計[但當我知道造型也能成爲一門職業時],我就想:好吧,其實我對雜志和造型更感興趣。”所以McKimm做出了只有20歲出頭的人會有的那種計劃——“[從諾丁漢畢業後]我馬上搬到了倫敦。到了那裏,我直接去敲《i-D》的大門,懷裏揣著一本作品集。”
在一家公關公司短時的工作之後,“我做得實在太糟糕了,甚至連電話都不知道要怎麽回答。”McKimm最終走進了i-D大家庭,擔任時任時裝總監Edward Enninful的助理。“我覺得吧,因爲我的天真以及對攝影與設計的學習背景,他很欣賞我。”McKimm說:“諷刺的是,我認爲大學時修讀的設計課程,也就是那些讓我學會裁剪與縫制圖案和衣服的課程,對作爲造型師的我來說,要比作爲設計師更有用。作爲造型師,這都與你的工作息息相關:試衣、根據不同需求定制、調整比例。今天的設計師做得更多的還是創意方向。”
Alastair McKimm在《i-D》雜志上爲Rihanna做造型 圖片來源:《i-D》雜志
那是2000年,那時還沒有任何人能想象互聯網將很快徹底改變出版行業。“那時我收到了人生第一封電子郵件,通過我的Hotmail帳戶。”McKimm說,“我還記得,當時我想的是我永遠都不會去用這個郵箱。”協助Enninful工作數年後,McKimm開始獨立爲攝影做造型。“一切都來得很慢,很慢”,首先是四分之一個頁面、一個頁面、兩個頁面……同時他也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客戶。“我對任何工作都說Yes,”他說,“我是真的很感謝希望我能爲他們工作的所有人,我做了很多事情,雖然不是每一件事都很棒,但我也知道是回不去了。全部這些都是學習的過程。”
加入《i-D》16年後,McKimm現在成爲了雜志的時裝總監。“走到今天,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他說,“但我認爲,這也是走到今天的最好途徑。”每一期,McKimm都負責多場拍攝的指導與執行。多數時間你發現他與團隊用Whatsapp討論即將展開的拍攝與想法。“這是我們之間永不停止的對話,”他說,“有時是討論具體的事情,比如某次拍攝需要多好的准備,其它時候也會談論想法。”雖然McKimm在10年前才搬到紐約,他還是“盡可能地”前往《i-D》總部所在的倫敦,與團隊成員們親自會面。
現在的《i-D》與McKimm剛加入時相比,發生了很多變化——包括該公司的股權結構。2012年,《i-D》由Vice Media收購,這有助于將這本備受推崇但在數字科技上不甚精明的出版物正式進入網絡時代。“Vice真正地理解數字科技,這一點在之前的《i-D》是很缺乏的。”McKimm指出了Vice對網絡與視頻的技術與熱情,“帶動了”整個公司,從不貶抑其創新精神。
在《i-D》,McKimm也衝在全行業變革的最前線。“當我開始做助理的時候,那還是簡單的過程,”McKimm說,“現在呢,就是一團混亂。”他表示,混亂來自互聯網向前無盡滾動導致的“你永遠無法産生足夠數量內容的事實”。但McKimm又指出,今天的造型師享有更多自由和獨立。“過去是這樣的:攝影師和造型師希望爲某些[大牌]雜志工作,一是因爲這能給你足夠自由去做出好的東西,二是能有很多人看到他們的作品,三是這些最終能轉化爲優秀的客戶。”他說,“但如今,同樣這批人也可以去爲一本無名雜志工作,因爲網絡與社交媒體的存在,他們同樣能夠得到盡可能多的‘自我推銷’。如果你與合適的人共事去爲合適的人進行拍攝,你就會得到應該有的宣傳。你實際上可以在Instagram做拍攝,如果關注你的人足夠多就行。我只是認爲我們要做點不同的事。”
《i-D》目前正在做的一件與衆不同的事,就是這本即將推出的、完全由街頭行人演繹的刊物。從克羅地亞到貝爾法斯特再到紐約、倫敦與巴黎這些時尚之都,雜志在世界各地派出團隊,爲近200名對象進行拍攝。每一頁都會出現不同的臉孔,以簡短的問答形式介紹其姓名、年齡、政治信仰等。“每個人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McKimm說。“這很民主。”這也讓《i-D》回到最初的起點:雜志創辦于1980年,爲慶祝青年文化和街頭風格而喝彩,此後過了很長時間才出現了“造型”這回事。“算是Tommy Ton出現之前的時期吧。”McKimm打趣道。對于這個自稱“不喜歡自拍”的男人來說,他對時裝周期間打扮德花枝招展的“孔雀”沒興趣也不奇怪。“我不覺得自己曾在走出時裝秀的人們的照片中得到過靈感。”他說。
真正給予他靈感的,是世界各地人來人往的街頭那種文化大雜燴;是那些意料之外的、不知名人士激起了共鳴。“我們開始覺得有意思的是,看到照片上那些從未見過的面孔是,往往又是最給人靈感的,”McKimm說,“這幾乎是反明星的舉動。”
與名人合作一直是McKimm和《i-D》的必要適應舉措。“一旦我的水平達到能夠拍攝封面、能與名人共同合作,那就與模特合作完全不同。與模特們工作,你需要將自己的願景與想法加注在他們身上;”他說,“與那些已經擁有自己個人品牌、主見與團隊的人共同合作……那更像是某種舞蹈的藝術了。”
關于未來,McKimm期待能削減工作量,專注于他最激動的項目《i-D》、《Self Service》與Vacarello的合作。“能與所有這些不同的品牌和雜志合作,我都感到很興奮;但現在,我更希望能將精力投入到更少的事情上去。”
來源:時裝商業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