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加入滴滴货运的司机正在撕掉车贴

运联智库

text

随着率先开通的城市杭州、成都单日订单突破20000单,滴滴货运试图趁热打铁,目前开始筹划着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在内的全国30城开城预热。

山雨欲来风满楼,同城货运领域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对于一个新进跨界者而言,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突破20000单/天的规模,这样的增速是相当可观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背后也埋下了一些伏笔。这股暗流,正在滴滴货运司机群体中涌动。

搅局同城货运

2013 年前后,以“货运版滴滴”为名头进入物流行业的创业者们不尽其数,创业项目一度以平均每天一个的频率诞生。他们或携技术,或携资本,或携地推能力,意欲解决当时货车空驶率高的难题。相对而言,“货运版滴滴”的概念早已在物流领域走过一遍,如今已经经历了模式验证与野蛮生长期。

当年的O2O浪潮中,不缺讲故事的人,当然也不乏故事破灭的案例。短短几年时间里,当初的创业企业所剩无几,到如今同城货运平台逐渐形成以货拉拉、快狗打车为首的头部格局。

从这类企业的订单类型来看,即使已经站上头部的位置,仍不能算验证了模式的成功。由于使用场景多为搬家、小b端发货等临时性整车场景,整个行业仍然面临着需求低频、标准化难定、司机难教育、C端低频小b端难留存等问题,近几年来头部企业放低了彼此之间的摩擦,开始建设除市场占有率之外的壁垒性优势。

目前来看,业务场景上,一方面,头部企业开始慢慢向 B 端渗透,解决客户临时性需求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遍布全国的海量运力池,逐渐切入大B端客户的计划性需求;另一方面,除了整车之外,货拉拉、快狗打车也在尝试突破“同城”“车型”的标签限制,进军省际零担业务。

另外,商业链条的延伸方面,基于平台的集聚效应,头部企业也各自衍生出诸如融资租赁、保险、后市场等相关的商业模型,以破解平台的盈利性难题。

滴滴货运的进入,刚好赶上了头部企业放松争夺市场占有率的时间点。

根据 Fastdata研究数据显示,2019 年上半年的同城货运网约车领域,货拉拉以单日52 万单的订单规模领先,快狗打车则为 24.5 万单,二者市场占比之和超过 90%;当时的第五名为蓝犀牛 ,日单量1.8 万单,以此来看,滴滴货运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挤入了前五名。

而比起这种速度,滴滴货运的付出要更疯狂。

熟悉的战术

随着滴滴货运的进入,市场氛围再度变得紧张起来,烧钱补贴、价格战等过去熟悉的套路再次轮番上演。以至于,滴滴货运正式运营前的预热期,不少司机就已经给其定了性——又是一个“薅羊毛”的机会。然而,这个“薅羊毛”的机会并没有停留太久。

无论是从市场定位来看,还是从首批上线服务城市定为成都和杭州两座南方城市来看,滴滴货运的用意很明显,剑指货拉拉,要坐老大的位置。

实际上,其司机源也有很大一批来自货拉拉。

成都的敖师傅是一位小面司机,从滴滴货运预热期就一直关注这一新平台,也顺势成为了第一批加入滴滴货运的司机。6月 23 日,滴滴货运正式运营的第一天,成都的核心市场周围放眼望去“绿油油(滴滴货运车标是绿色的)”一片,这一天敖师傅完成了7 个订单,补贴+运费总共挣了近 800 元,其中仅补贴就达到 500 多元。

据了解,在司机端,滴滴货运的补贴有两种:一种为订单奖励,比如第一单50元,第二单 60元……第七单达到 180 元;另一种则是核心市场的在线补贴,根据敖师傅透露,滴滴货运有内部司机带车停在市场附近,这样就有补贴可拿。

在发货端,滴滴货运更是拿出十足的诚意,开城早期起步价低于市场价2 元,并发出大量优惠券,用户甚至可以 1 毛钱下单;后期其甚至提出 45kg以下免费搬运的服务。

订单侧与运力侧双重发力下,滴滴货运上线当日就达到20000 单的规模,并且短时间内便在杭州、成都两地招募到8000 多名司机。但这种“火热”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滴滴货运正式运营的第五天,其发布了一张多达 200 人的封号名单,第一批加入滴滴货运的敖师傅同时也成为第一批被封号的司机,理由是“刷单”。

与此同时,滴滴货运自开城以来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

1)派单模式。进入行业时,滴滴货运沿用了客运端的派单模式,但实际上并不适用。客运端的服务相对标准,而货运行业里车型、路线熟悉程度、个性化要求等不同因素影响下,司机会根据车况、服务能力自行选择接大单或小单;也就是说派单模式下,尤其对于新能源车司机而言,会让司机少跑单。相比之下,抢单模式在交付上更符合货运行业特性。

2)订单密度。仅靠补贴而缺乏实际的订单密度,这种情况影响着司机的长期稳定性。据敖师傅透露,滴滴货运开城的早期,司机较少,平台会通过“刷单”的形式用订单补贴留住司机。

3)订单结构。小面司机敖师傅在滴滴货运平台拉货的 5 天时间,他大概完成了30 多个订单;而相比于敖师傅,中面及以上车型的司机师傅,很匹配到订单。根据西瓜视频平台网红小周司机师傅透露,中面车型有时候要一下午都等不到单。

平台打击“薅羊毛”行为、平台本身订单密度低、运营模式不合理等多重因素下,部分司机开始“撕掉”滴滴货运的车贴,重回原平台。

大规模布局的时机未到

对于滴滴货运这样新进入行业的后浪玩家而言,前浪们通过多年的厮杀打磨出一套适合行业的价格标准、运营模型、布局节奏、商业模式等,后浪无论是从“抄作业”的角度,还是从其利用小体量优势打“价格战”方面,都有迹可循。

然而,仅仅两地试运营1个月便开始大规模布网,滴滴货运或许还要回答几个问题:

首先,从资本层面来看,烧钱布网能否持久?

在平台推广的早期,滴滴货运烧钱补贴更多集中在类似距离5km内这样客单价比较低的小单。而这种订单本身具有to C、to小b的属性,客户需求、订单频次比较低,即使烧钱补贴也面临客户群体难留存的问题。

此外,根据上面的融资表来看,过去的同城货运平台大战中,留下来的头部企业货拉拉、快狗打车总共烧掉了超7 亿美金。滴滴本身还未盈利、当前资本寒冬,再加上行业趋于理性的背景下,市场上还有没有足够的钱留让这一后浪去“烧”?

其次,如何在用户与司机之间寻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

从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从滴滴给用户发放大量优惠券、降低起步价的价格优惠来看,还是从45kg以下免费搬运的服务政策上来看,滴滴货运试图去打破原有的平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订单侧的规模,而非运力端的持久。

最后,能否打造一套适合货运行业的运营体系?

目前来看,滴滴当前在跨界货运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客运端的运营体系,比如订单分配模式,比如打“价格战”促销,相对来说还没有适应货运的具体交付场景。

具体来说,派单模式缺乏对司机车型、服务能力的考虑,“价格战”忽视了B 端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当前的“价格战”仅仅是为了吸引服务小单的小面司机。另外,封号机制上,分数限制下司机最多可以取消订单 7 次;而由于受长途单、货与车型不匹配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货运司机的取单量大概每年超过几十单等。

总体而言,即使滴滴货运短时间内达到了 20000 单/天的订单规模,但其背后也逐渐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大规模的布局也意味着这些问题被逐渐放大。

尽管滴滴从互联网领域跨界而来,有着成熟的品牌度、市场打法;但是而正如前文所说,类似司机运营、交付场景、标准化建设等都是货拉拉、快狗打车等头部企业交了大价钱的学费才学来的。而这些课对滴滴这个新玩家而言,一个也绕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