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開幕。新華社發
文 | 亞太日報特約觀察員郭存海
近一個時期以來,拉美國家政局持續變動,新政治周期開啓,持續右轉已成趨勢。這種新變化和新趨勢勢必對未來中拉關系的發展産生影響。中國有必要了解並適應這種“新常態”及其帶來的影響。
過去十多年是中拉關系發展的黃金時期,其基礎是互爲機遇、互有需求。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作爲一個新興大國崛起的態勢加速,其中一個顯著表現是經濟高增長和總量大擴張,其背後支撐則是對資源型産品的巨大需求。拉美諸國資源豐富但工業能力薄弱,客觀上中拉雙方在資本和市場方面存在很強的互補性。
與此同時,以1999年委內瑞拉已故總統烏戈·查韋斯上台爲標志,拉美國家經歷了一波“粉紅色浪潮”,左翼執政成爲過去一個時期拉美政治的顯著特征。鑒于左翼是在反“華盛頓共識”、反新自由主義的旗幟下走上政治舞台的,其對外政策大多持激進的或溫和的反美立場,以竭力擺脫美國傳統的“後院”地位。
如此,中拉走近盡管本質上是互爲機遇、互有需求的結果,卻被誤讀爲雙方因意識形態相近而發生“戀愛”。正是基于上述因素,拉美大陸上似乎呈現一幅“中進美退”的圖景,以致本不存在的“中美拉”三角關系形成了,且中拉親近、美拉相對冷卻。
但隨著拉美政治生態的變化,中國或將面臨不同于黃金時期的拉美環境。
阿根廷總統大選中,候選人毛裏西奧·馬克裏勝選。圖/路透
首先,政治右轉在拉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從形式上來看,阿根廷和秘魯已然右轉,委內瑞拉和巴西正在顯露右轉的明顯趨向,墨西哥執政的中左翼革命制度黨在剛剛結束的地方選舉慘敗給右翼的國家行動黨。盡管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國左翼仍有力量,但已顯頹勢。
其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很好地诠釋了當前拉美政局變動的本質。左翼政黨因商品繁榮而昌盛,亦因商品繁榮終結而突陷困境,這一切背後皆是拉美經濟周期律的作用。新一輪大宗商品繁榮時代已經過去,改變傳統經濟結構已經到了不得不爲之的時刻。
再次,中國“十三五”規劃明確未來經濟的新方向,即轉換經濟增長動力,調整經濟結構,更多依靠科技創新而非資源性要素投入。這意味著中國對外部世界大宗商品的需求將會減弱,由此“中國拖累論”或將繼續在拉美沉渣泛起,但這也將是拉美不得不面對的新現實。
事實上,當前拉美的經濟危機也爲改變其當前困境提供了一次歷史機遇,一則空前的危機壓力賦予拉美各國充分的改革動力,二則中國經濟轉型後展現的新的市場需求爲拉美指明了可能的轉型方向。就此意義而言,中國的經濟轉型和提質增效在倒逼拉美經濟發展模式的更新。
2015年5月19日,李克強總理出訪巴西,身著巴西傳統服裝的儀仗隊列隊迎接並接受檢閱。圖/FT中文網
基于拉美政治和經濟形勢變化,以及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新方向,中拉關系將在未來中長時期裏進入一種“新常態”。這裏所謂的“新常態”是指中拉關系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後將隨著拉美政治新周期的開啓和經濟周期的結束,而進入一種相對緩和與穩定的階段,中國將被拉美從其外交的居優地位重置到正常狀態。
大體來看,中拉關系“新常態”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第一,中拉關系的基本面不會發生變化。這種判斷的根本依據是中拉的相互需求是穩定的、可持續的、可預期的。無論過去,還是未來,中拉相互走近是務實主義外交的堅定表現,而不是基于意識形態的相似性,因此中拉關系不會因爲拉美政治左右易手而發生根本改變。
第二,中國在拉美外交中的居優地位或被重置到正常,即從貴賓回歸到常客。在這方面阿根廷可謂典型,經歷了從(前政府)居優位置——(權力交接初期)過渡階段——正常化的三個躍動。面對這種變化,中國不僅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態、學會適應這種變化。
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6年3月20日訪問古巴,這是近90年來美國在任總統首訪古巴。圖/路透
第三,“新常態”下中美拉三角關系或將發生新變化,特別是在初期向有利于美國的方向變動,或終趨于大體平衡。這種判斷是基于當前拉美政黨政治更加碎片化和趨于平衡,即壟斷政府又壟斷國會的一黨獨大局面在未來很長時期內很難再現,這就決定著某一政黨或政黨聯盟不可能獨自壟斷權力,反映到對待中美的態度上,即不太可能發生“親中疏美”或“疏中親美”的極端現象。
中拉關系“新常態”爲中國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未來一個時期,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和開放性將成爲拉美的主旋律,新的政府將基于傳統和現實致力于推動經濟多元化,調整經濟結構,從而努力避免過度依賴資源型産品。相關各方有必要適應這種態勢、形成新共識,總體把握發展趨勢,了解和理解並更多地在實踐上基于國際規則和市場規則行事。這將是未來一個時期中拉關系的現實,也是維系中拉關系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責任編輯:那驍
作者簡介:
作者郭存海,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副主任、中拉青年學術共同體(CECLA)負責人。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