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關注大陸戶籍改革:戶籍差異易除 城鄉障礙難消

參考消息網

text

【亞太日報訊】台媒稱,面對7000多萬農民工,及難以統計的跨境流動人口,大陸戶改采取兩階段落戶制,一是上學或工作達一定年份,先取得居住證,可享與城市戶口多數相同的社會福利;有居住證後,透過各類積分,如工作種類、繳稅多寡等,最後申請落戶。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10月9日報道,居住證因城市規模,有不同辦理資格,中小城市,有的只要身份證即可辦理。

有了居住證,農民工算是完成第一階段,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學不用再交借讀費,也可享受一定程度醫療等保險。

接下來就是申請落戶,即“居轉戶(居住證轉戶籍)”,以上海為例,持上海市居住證累計滿7年、在上海連續繳納社保7年等條件的人員,可以落戶;北京“居轉戶”政策基本條件與上海一樣,要求穩定就業、穩定住所,同時居住和就業滿7年(繳社保、納稅等7年)、無犯罪等,且須落戶北京市中心城六區以外地區。

大陸取消城鄉戶口性質區分,改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法規上的戶口差異消失容易,農民收入低、城市房價高、社會文化如何融合等“無形戶口障礙”,是下階段戶改要跨過的門檻。

家住四川巴中農村、現年32歲的李國斌說,現在的農民,反而非常珍視自己的“農業戶口”,“我在農村有田有山,還有補助、社保。我要想去成都市區買房,一樣可以”。

北大社工系副教授鄭廣懷說,取消農業戶口,城市可取得農民土地及勞動力,但城市政府卻不想對新住民負責,這是不對的。

河北燕郊農民王明正思考是否在北京通州落戶,他說,現在農民工想在衛星城鎮落戶很容易,但有了市民身份,依然存在“老市民”與“新市民”二元化問題。王明稱,包括子女學費、搬遷等費用,他的市民化成本共約8萬元人民幣左右,“這筆費用地方政府不願意承擔,給我們脫掉農業戶口的帽子,又有什麼用”。

鄭廣懷說,農民工仍常認為自己是城市中非正式居民,導致心理落差大,容易出現悲觀情緒,缺乏認同與歸屬感。

“什麼時候,中國人走到哪都可安家,安家之後孩子可上學,人人一個社保卡號,納稅就享福利,這才是真正的戶籍改革,”王明說。

(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