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北斗揭穿獐子岛骗局,讲故事炒作的时代过去了

新京报网

text

当獐子岛(002069.SZ)信披造假被处罚的消息传来,这一出从2014年起延宕多年的“獐子岛疑云”,终于迎来最终季。

据证监会发布,证监会近日依法对獐子岛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对獐子岛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15名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对4名主要责任人采取5年至终身市场禁入。

从2014年起,獐子岛的扇贝屡次经历了集体“出逃”、“饿死”、“失踪”,故事曲折离奇,涉及金额也是上亿之巨,而这起“A股最曲折离奇造假案”的收官,也十分精彩——根据证监会公告显示,在无逐日采捕区域记录可以核验的情况下,证监会借助北斗卫星定位数据,对獐子岛27条采捕船只数百余万条海上航行定位数据进行分析,认定獐子岛公司成本、营业外支出、利润等存在虚假。

从“跨境监督”在海外上市的瑞幸到揭穿本土造假最“明星”的獐子岛,今年以来,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监管部门可以说是布下了天罗地网。今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三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坚决打击资本市场造假行为。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不久之前也曾表示,证监会将用好用足新证券法赋予的监管职权,加大惩处力度、强化监管震慑。

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一年多来,已有22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立案调查;18起典型案件领了罚单,6起财务造假涉嫌犯罪案件被移交公安机关。

从监管层连续发声到不断落地实际行动,甚至都用上了北斗这样的最新高科技手段,如此密集地“敲打”涉嫌违法违规、特别是和财务造假有关的企业,传递出的是监管层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零容忍态度和加大证券违法违规成本的决心。

财务造假严重挑战信息披露制度的严肃性,这不仅仅极大地破坏了市场秩序,更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影响市场信心。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是证券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基本底线,没有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市场秩序和投资者保护也就都无从谈起。

截至5月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计3868家,总市值59.61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市值的股票市场地位。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国之重器”,也是经济疫后恢复增长的希望所在。作为实体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资本市场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发挥金融支持实体、回归资本市场初心,不仅仅影响的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关乎经济体的转型升级之路。

2020年3月1日,修订后的新《证券法》开始实施,其中大幅提高了财务造假的违法成本,将最高惩罚金额由6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一个全新的时代正伴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而徐徐启幕。

尽管獐子岛的造假行为发生在老《证券法》适用期间,即使是顶格处罚也只有60万元,这点有些令人遗憾,但需要看到的是,随着新证券法的颁布实施和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推进,以往炒作概念、信披违规、内幕交易等“潜规则”也将逐渐失去空间。

当A股造假的典型獐子岛高管终于落入法网,那些还试图通过讲故事炒作股价、虚假披露逃脱责任的大股东和高管们,也必将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