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8月20日文章,原题:新冠疫情:中国寻求通过灵活就业化解待业危机 邱小刚(音)6月份决定关闭其位于内蒙古某高速公路旁的“幸福面馆”,并摆了个街头食摊卖烤串。这是他今年第二次被迫闭店。首次是在疫情引发各地实施严格防控措施期间。为维持生计,他去建筑工地打短工,每天搬砖能挣200元。疫情封锁结束后,他重新开店,但营业收入太低,无法弥补他关店期间亏损的6万元钱。于是,他和妻子重返街头摆摊,在政府指定的公园里卖烤串,上月净挣约1万元。
曾经,小摊贩往往在政府“注视”下经营,但疫情暴发以来,他们已成为就业市场的一个关键组成。中央政府减缓就业压力的最新战略包括鼓励人们开的小店,并在零售、建筑、社区服务、在线娱乐等行业创造大量兼职岗位。如今,“灵活就业”已成为流行语之一,从业者可能包括从事家教、食品外送、出售街头食品的人员或滴滴司机等。
本月估计中国各地约有2亿灵活就业人员,接近一些经济学家计算出的自主就业人数。今年早些时候利用移动支付数据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有9700多万个体户,支撑着2.3亿个就业岗位。
澳新银行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说,提振灵活就业与北京重构中国经济以使之更依赖新经济驱动的目标相一致。新经济包括从在线教育到区块链技术应用等各种新行业。在7月发布的一份政策文件中,国务院要求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这就像一石二鸟政策”,杨说,“并未直接指向疫情期间的就业压力,而是更侧重于(推出)一种支持经济转变的长期战略。”
对邱来说,摆摊卖烤串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冬天来临气温骤降,就行不通了。因此,他打算利用摆摊的收入让自己的“幸福面馆”重新开张。(作者Sidney Leng,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