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6月3日電
題:麗江拉市海:中國鄉村提升生態自我管理能力
新華社記者
吳光於
5月的雲南麗江拉市海,成群的鴨子在明凈的湖水中游弋。湖畔安上村的騎馬場中,馬鍋頭們忙著招呼結伴而來的遊客,湖邊的小遊船靜靜等待著遊客光臨。
作為國際重要溼地,拉市海不僅是225種鳥類、25種魚類、31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棲息的家園,更是周邊16000多居民賴以生存的水源地。
1998年,拉市海建立省級溼地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越冬水鳥,保護區管理局頒布冬季禁漁令,曾經每年給農民帶來300萬元的收入的漁業逐漸衰落。保護力度的加大使鳥類數量大增,農民的莊稼卻頻遭破壞。當地政府每年不得不用120萬元補貼因保護自然環境作出犧牲的農民。
無法繼續打漁的村民將目光投向旅遊業。與拉市海相隔僅8公里的麗江古城早已是遊人趨之若鶩的地方。“近5年來,因為牽馬旅遊,村民的收入是過去10倍以上。”海東村村民夏重義說。
然而,遊客帶來的垃圾、馬匹留下的馬糞使拉市海遭遇從未有過的污染考驗。據民間環保機構麗江能環科普青少年綠色家園調查,拉市海周邊每天產生近100噸馬糞,“一場大雨就會將大量污染物帶入湖中,威脅生態安全。”該機構負責人陳永松說。
發現這個問題後,陳永松在麗江發起“垃圾不落地”的倡議。“您可以拿在自己手裏,您可以裝在自己包裏,您可以放在自己車裏,看到垃圾箱後再扔,一定要扔進去!”在這樣的倡導下,“綠色家園”聯合麗江市團委,在麗江市發放9萬張承諾卡片,目前已收回6萬張。
在該活動的示範學校玉龍縣第二中學,老師們驚喜地發現,信守承諾的學生通過“垃圾不落地”養成了良好衛生習慣。
來自鄉村的志願者還不定期撿拾馬糞,放入沼氣池中。這種節能環保的設施近年來在政府支持下大力推廣。近日,記者跟隨中國環保行動倡導網絡成員赴雲南進行水資源保護議題學習訪問。居住在“綠色家園”的4天裏,缺水一直是繞不開的難題。白天該地氣溫高達近30攝氏度,浴室水管內卻無水,洗漱只能依靠井水,每人不超過半盆。
“雲南近5年來持續乾旱。我們這虧了管理有序,沒有出現因為爭水動拳頭的情況。”作為拉市鄉東灌渠用水戶協會秘書長,夏重義對水資源的管理分配有不同尋常的經驗。
他告訴記者,在集體經濟時代,當地村民在拉市海上游的太安鄉吉子村修建了吉子水庫,用於灌溉下游2萬多畝的農田,並集體管理。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千鋤治水”,上游漫灌、下游缺水現象頻發。與中國部分農村地區一樣,水資源的無償使用導致水利設施維修和管理經費缺乏,嚴重影響灌溉效率,形成惡性循環。
2007年,在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流域”的支持下,拉市海東灌渠流域的9個村的村民自發成立用水戶協會,首先決定對滲水嚴重的支渠進行維修。同時與鄉政府合作,自行配套資金支持“三面光”工程中的幹渠修繕。除了解決用水矛盾的用水戶協會,拉市鄉還成立了流域管理委員會、拉市海溼地漁業協會等組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