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器人學術大會在德國漢堡舉行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新華社記者唐志強 班瑋)機器人研究頂尖學術會議“國際智能機器人和系統會議”29日在德國漢堡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約2300名機器人領域的專家學者、政府及企業代表將在今後4天圍繞機器人最新技術交流研討。

本屆會議以“通向機器人時代的大門”為主題,共收錄論文970篇。其中“人機互動”、“移動和路徑規劃”、“計算機視覺”、“無人機系統”等成為論文中出現最頻繁的關鍵詞。

本次會議主席、德國漢堡大學多模態系統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建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機器人正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其對外界環境的認知、理解以及與人交流的能力正不斷進步,將在智能製造、服務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需要學術界加強交流,以突破技術瓶頸,也需要學術界與產業界充分溝通,將技術及時轉化為產品。

他介紹說,會議期間將針對機器人研究熱點舉辦51場專題研討會,並就政策支持、創新、創業等議題舉辦論壇。此外,約60家機器人企業及科研院所將展示其機器人技術的最新進展和成果。

歐盟委員會機器人技術部門主管尤哈·海基拉表示,發展機器人技術對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競爭力至關重要,有助實現再工業化、產業數字化,也有助於應對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歐盟目前大力支持機器人新研究項目,並與產業界和學術界達成戰略合作,以保持歐盟在全球機器人領域的領導力。

他指出,這類合作項目從2014年開始,將持續至2020年,涉及工業和服務機器人,覆蓋從技術研發到產品部署的完整價值鏈。在這批項目中,歐盟出資7億歐元,產業界出資額達21億歐元。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淺間一在當天的政府代表論壇上介紹日本機器人新戰略時說,日本將大力推進下一代機器人涉及的人工智能、傳感和認知系統、操控系統等核心技術,以及融合這些核心技術的平臺技術研發及其在產業和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其中一個重要思路是未來機器人技術要真正滿足社會需求,包括幫助應對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勞動人口減少、自然災害頻發、社會基礎設施老化、產業國際競爭力下降等挑戰。未來的某些研發可能不必過分強調獨創性,而是要講究有效性和對用戶的實用性。

本次會議的學術委員會主席、慕尼黑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阿洛伊斯·克諾爾對記者說,目前機器人技術正處在一個新時代的開端,正朝著“機器人為每個人服務、機器人無所不在”方向發展。這主要得益於過去十年來數據存儲能力和運算效率的大幅提升使機器人越來越智能化,聯網程度和帶寬的迅速提高使機器人日益成為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感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感測器性價比的提高使機器人具有以前無法想像的認知能力。此外,軟件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使機器人操控更加便捷,而且使機器人在新功能擴展方面具有廣闊發展空間。未來的機器人將是能感知環境、能完成高度靈活的生產保障、自動駕駛車輛、提供護理服務等多種任務的移動機器。

為讓公眾更好地了解機器人研究的發展趨勢,本次會議最後一天將舉行公眾科普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