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哈爾濱市出現嚴重霧霾天氣,市區能見度不足一公里。氣象專家提示,市民應減少外出,減少開窗通風換氣,出行時儘量戴口罩。新華社記者王松攝。
從零下40多攝氏度的莫斯科,到40多攝氏度的悉尼;從“無冬的紐約,到迷霧中的北京……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世界一些地方極端天氣輪番登場,頻頻突破歷史紀錄。地球怎麼了?
對不同地區的極端天氣,專家解釋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共識:全球氣候變化的警鐘再次敲響,拷問著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發展路徑。
“冰冷與火熱的困擾
零下40多攝氏度到底有多冷?去年12月底,一名俄羅斯男子將滾燙的開水從陽臺傾倒出去,開水在空中瞬間變成一條冰霧帶,隨風飄散。
在局地零下50多攝氏度的蒙古國,來自嚴寒重災區的牧民正舉家遷往首都烏蘭巴托和各省會城市“取暖避災,烏蘭巴托的人口已膨脹至全國人口的一半。
歲末年初,通常盤踞在西伯利亞的反氣旋擴展到俄羅斯歐洲部分及蒙古國西部,給歐亞大陸帶來異常“冰冷的考驗。
而在寒暑相反的南半球,一些國家卻處於“火熱之中。巴西裏約熱內盧街頭,電子溫度計像是被“釘在了40攝氏度以上,創下近百年新高。在室外,撲面而來的熱浪令人暈眩,汽車發動機艙蓋能攤雞蛋。
澳大利亞的霍巴特附近,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引發山林大火,黑煙瀰漫數公里,數以千計的居民和旅遊者受困。通向災區的道路旁,隨時可以見到餘燼冒出的煙霧,聞到濃烈的燃燒氣味,仿佛劫後世界。
氣象專家說,今年冬季南大洋海水溫度比往年高,導致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南部無法像往年那樣,獲得從南極地區飄來的冷溼空氣和抑制高溫的洋流。
1月10日,當北京市民走出家門時,赫然發現往日熟識的景物全然淹沒在混沌的霧霾中,百米外的建築都難以看清輪廓。數日內,不僅北京,中國東部大片地區都被濃霧籠罩。
中國氣象專家指出,霧霾不斷既可歸因於空氣溼度增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嚴寒中因採暖而猛增的能耗和大量汽車,排放了可吸入顆粒物,它們與空氣中的水分結合,最終化作霧霾。
“自然還是人為的困惑
歲末年初的異常天氣,引起各國專家的思考與評說: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到底哪個是主因?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家安東尼·巴恩斯通說,2012年美國平均氣溫創下最高紀錄,這與北大西洋濤動(當地兩個大氣活動中心的氣壓震蕩變化)非常活躍有關。這導致墨西哥灣暖流增強,美國東半部很多地區去年“幾乎沒有冬天。
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的科學家傑克·克勞奇說,“氣候變化在這些異常天氣現象中發揮了作用,雖然目前不清楚這種異常在多大程度上分別由氣候變化和自然界氣象波動所致,但沒有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變暖這個大背景,創紀錄的溫度不可能出現。
澳大利亞氣候變化委員會專家戴維·卡羅利認為,“顯然氣候系統正因全球變暖趨勢而發生變化,地球氣候有自然波動,但近年來炎熱天氣記錄比寒冷天氣多得多,這已不能用自然波動來解釋,氣候變化正使出現極端天氣的可能性增多。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高級科學家凱文·特倫伯思也認為,單用“自然界多變已無法解釋2012年的某些極端天氣,“很明顯,我們正看到人類導致的氣候變化發揮作用,與去年類似的天氣紀錄不會在整體不變的氣候系統中發生。
但世界氣象組織專家奧馬爾·巴杜爾的觀點非常謹慎。他表示,全球變暖並不意味著全球各地氣溫普遍升高,目前還不能斷定近來澳大利亞的酷熱或者印度、俄羅斯和中東地區的嚴寒等南北半球反常天氣與氣候變化有直接聯繫。
“發展還是生存的困境
儘管對當前極端酷熱的成因還有爭議,但澳大利亞氣候變化委員會已敦促國民努力了解氣候變化風險,反思目前的生活方式,切實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日後應對極端天氣做好準備。
無論是南半球的高溫,歐亞大陸的嚴寒,還是紐約的颶風、北京的霧霾,多少都能聯繫到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發展路徑。
煙囪林立,濃煙噴薄,汽車川流不息……世界曾為實現工業化、迎來發展新機遇而欣喜若狂。沒人預料到,種種工業時代的標誌今天會帶來多大的麻煩。
任何發展都有代價。在不斷增長的需求面前,不發展意味著貧困落後。但現有科技手段已可確認,無節制的索取、生產、排放及相關生活方式是改變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原因。自然界的規律受到人類活動影響正越來越明顯,這有可能危及人類生存。
可持續發展是一場持久戰。以解決能源問題為例,各國正在大力開發新能源,但從技術突破、市場應用到政策扶持,還要走漫長的路。
然而,包括氣候在內的自然界似乎不願無限制地等待下去,一些地球物種正以史無前例地速度消亡,揭示自然承受力正在飛快接近極限。
愈加頻繁的極端天氣和大自然發出的其他警報,都在呼喚人類加快行動,選擇更科學的、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與發展路徑。否則,人類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