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強震 地球開啓“振動模式”?

新華國際

text

【亞太日報訊】厄瓜多爾7.8級地震、日本九州7.3級地震、緬甸7.2級地震、阿富汗7.1級地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1個月來多次7.0級以上地震。許多人不禁要問:全球進入“震動時段”了嗎?對于地震活躍期的猜測,中外專家表示,無論從統計意義還是從具體研究來看,尚無法斷定全球地震震級和頻率等超出正常範疇,它們之間是否有關聯也不能下定論,但對部分“危險”區域加以研究並保持警惕是必須的。

日本和厄瓜多爾接連發生強烈地震

日本九州14、16日發生連環強震。圖/新華國際

日本九州連環強震 至少41人遇難11人失蹤

據日本廣播協會17日報道,14、16日在熊本縣發生的連環強震累計已造成至少41人遇難,3000多人受傷。在重災區熊本縣南阿蘇村,仍有11人失蹤。地震引發大規模山體滑坡、泥石流等二次災害。熊本縣東部山區南阿蘇村地震後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災情嚴重。截至當地時間17日18時,仍有11人下落不明。因南阿蘇村等重災區災情統計緩慢,災區建築物整體受損情況不明。據熊本縣政府16日統計,本次地震造成逾1700棟建築整體倒塌或半倒塌。

厄瓜多爾發生7.8級地震 死傷嚴重

厄瓜多爾安全協調部部長納瓦斯18日宣布,該國西北部沿海地區16日發生的7.8級地震死亡人數已升至350人。救援隊正在廢墟中進行緊張的搜救工作。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和副總統格拉斯17日均抵達災區指揮抗震救災。科雷亞表示,死亡人數還可能繼續上升。格拉斯呼籲全國民衆在這一“艱難時刻”保持團結,“我們的救援工作面臨嚴峻挑戰,救援隊正想方設法進入受災最嚴重的地區。”

爲何日本和厄瓜多爾地震多發?

厄瓜多爾強震后廢墟一片。圖/新華社

日厄兩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

板塊構造理論認爲,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好像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板塊邊界不穩定,板塊運動有拉扯和擠壓,造成能量釋放,形成地震和火山噴發,而地震多發的板塊邊界處被稱爲地震帶。作爲地震多發國家,日本和厄瓜多爾都處在全球最主要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著太平洋,呈馬蹄形,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全部中源和深源地震,這個地震帶又被稱爲“火環”。

板塊邊界在曆史上發生過多次強震

從板塊邊界的類型看,日本和厄瓜多爾所處的板塊邊界都屬于“彙聚邊界”。這個板塊邊界上,兩個板塊作相向擠壓運動引發強烈的地震、火山及構造變形作用。美國地質勘探局認爲,日本九州地震主要是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下俯衝造成的,而厄瓜多爾地震則是納斯卡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兩個板塊邊界在曆史上發生過多次強震。地震發生後,日本和厄瓜多爾都發布並解除了海嘯警報。對此,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保羅·卡魯索解釋說,簡單來說,地震誘發海嘯這一危險連鎖反應的影響因素有三,即地震至少要在7級以上,震中必須在海洋深處,地震必須是淺源地震。以日本爲例,由于震中位于陸地,因而此次地震沒有發生海嘯的風險。

**接連強震 全球進入“振動模式”?

**

2016年1月24日,美國阿拉斯加州南部發生7.1級地震。資料圖

** 美地質局數據顯示全球強震頻率並未增加**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自1900年開始的監測記錄,任何給定的一年平均發生16次大地震,其中包括15次7級範圍內的地震以及1次8級以上的地震。換言之,全球平均每個月都要發生至少1次7級及以上地震。那麽,今年是什麽情況?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24日,美國阿拉斯加州南部發生7.1級地震;4天後,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發生7.2級地震;一個月後的3月2日,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附近海域發生7.8級地震;然後,就是4月16日日本九州的7級(日本測定爲7.3級)地震和厄瓜多爾的7.8級地震。平均下來,每個月的地震次數跟全球長期的平均水平相差無幾。

** 專家:地震發生時間接近隨機分布 難得出活躍期結論**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蘭迪·鮑德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地震活躍期)這很難說,我看到有研究說是,也看到有研究說不是。”在全球範圍內,強震多發區可能在任何年份發生強震。“但我們不認爲一個或多個地震活躍區之間存在聯系”。事實上,每一次大地震發生後,都會出現關于地震活躍期的討論。在2013年蘆山地震後,美國航天局地球物理學家湯姆·帕森斯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地球發生地震的頻率時高時低,但這種高低起伏難以與隨機現象區分開來。所以,對于所謂的活躍期有多長,我們無法做出評價。”帕森斯推薦了一篇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通報》上的論文,其中就關注到2004年印尼9.0級地震、2010年智利8.8級地震、2011年日本9.0級地震等大地震頻發的情況,探討這些地震之間是否有關系。這篇論文最後的結論是:大地震發生的時間點接近于隨機分布,難以在此基礎上明確得出活躍期的結論。

加強相關研判 警惕災難多發

日本熊本震後處於癱瘓狀態。圖/新華社

** 不能確定是否還會發生更大地震**

日本氣象廳在此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不能確定是否還會發生同等或更大地震,因此要求當地居民提高警惕,注重人身安全。而更令人擔心的是,九州4月16日迎來降雨,可能伴隨大風,不排除引發次生災害。來自東京大學的專家分析稱,作爲內陸型的由活斷層引起的地震, 4月16日淩晨的地震規模非常大,且容易引發周邊地區的地震。由此可見,地震威脅還遠遠沒有結束。日本氣象廳據此認爲,今後一周內還有發生震度6弱余震的可能性。目前震源附近的阿蘇火山發生了小規模的噴發。日本氣象廳正密切監視火山活動,但還不清楚火山噴發和此次地震的關系。

對“危險”區域作研判是必須的

雖然判斷地震是否進入頻發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觀察,但仍有專家認爲,對一些地區的形勢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判斷是必須的。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去年表示,青藏高原特別是南部地區,地質活躍度高,正處于7級以上地震的叢集期,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對青藏高原的地震形勢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