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活動塔利班化 中國需反思治疆政策

亞太日報

text

編者按:總部位於香港的全媒體聚合平臺《亞太日報》,2014年3月推出獨家策劃欄目“外媒周觀中國。通過每週定期對近30家境外主要媒體涉華報導的梳理整合,為讀者瞭解中國,以及與之相關的區域及國際大事提供不同的視角。

境外媒體包括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英國廣播公司、美國之音、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新加坡《聯合早報》等。

【2014年4月18日至4月25日 本週外媒聚焦熱點】

時政|恐怖活動“塔利班化中國需反思治疆政策

時政|中國嚴厲治理“裸官

時政|中美關係:中美開展“間諜戰

經濟|中國樓市唱衰聲音占主導

經濟|在華外企黃金時代已終結

——恐怖活動“塔利班化中國需反思治疆政策——

近期在中國發生的多起針對平民的嚴重暴力恐怖案件以及中國的反恐措施引發外媒強烈關注。一些外媒稱,針對中國的恐怖活動已經“塔利班化,現行的反恐舉措已不足以穩定局面。

美聯社5月26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最近中國發生的多起暴恐事件說明,恐怖份子能夠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用他們選擇的方式發動恐怖襲擊,這對中國是巨大的挑戰。文章稱,中國採取的“鐵腕反恐措施實際上只是加強了本已非常嚴格的社會管控,這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激化民族對立和不滿情緒,導致維族分裂份子報復,並使他們更容易獲得境外恐怖組織的支援。

英國 《金融時報》 的一篇文章指出,針對中國的恐怖活動已經“塔利班化,政府對打擊恐怖活動已感力不從心,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北京的治疆政策已徹底失敗,無論是王樂泉時期的“鐵腕治疆、張春賢前期的“柔性治疆,還是當下的“剛性治疆,恐怖分子都不買帳。文章認為, 少數民族貧困化、社會發展權利不平等、政治歧視、極端宗教思想洗腦是助長暴恐活動滋長的土壤。在嚴厲打擊恐怖活動的同時,中國必須調整自己的民族、宗教和社會政策,將民族地區的政治改革提上議事日程,而不是自以為力量強大一味逞強, 北京若因暴恐事件增多而強化政治和社會控制,加重民族隔閡與對立,將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中國嚴厲治理“裸官——

據美國 《紐約時報》 報導,中組部2月份曾下發內部檔治理“裸官,要求它們要麼把家人接回來,要么提前退休。原廣州市委副書記就是在此壓力下選擇提前退休。報導稱,作為習近平打擊貪腐腐敗的重要舉措之一,中央最近幾個月正在大力打擊“裸官現象,阻止貪腐官員及其家人將財產轉移到海外。

——中美開展“間諜戰——

美媒反駁《美國全球監聽行動紀錄》 稱美間諜行動更加“道義

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5月26日發表《美國全球監聽行動紀錄》,抨擊美國對它國的監聽行為超出“反恐需求,顯示了其為自身利益不顧道義的一面。該報告引發外媒強烈關注。

美國之音的一篇文章稱,美國的間諜行為比中國更加道義。文章援引美國智庫學者的觀點稱,政府為企業收集情報違背美國國內的法律。美國沒有國營企業,萬一美國偷竊了中國商業方面的機密提供給某個企業的話,就對該行業中的其它競爭對手構成不公,這在美國國內法律之下是非法的。

★奧巴馬稱要警惕中國的“侵略

法新社等外媒報導,奧巴馬5月28日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發表外交政策講話稱,美國要準備好應對中國的“侵略。奧巴馬稱,在烏克蘭南部、南中國海、或是世界上任何地區的無人制止的地區性侵略將最終影響到美國的盟國,並且有可能捲入美國的軍隊。奧巴馬還敦促參議院批准聯合國海洋公約法,否則美國將很難要求中國以海洋公約法來解決海洋糾紛。

——外媒多角度熱議中國樓市 唱衰聲音佔據主導——

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不少地方政府紛紛推出房地產支持措施,引發外媒強烈關注。近日,外媒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中國的房地產會不會崩潰、樓市下滑的影響以及政府調控政策的走向三個方面。外媒相關報導的觀點莫衷一是,不過其中唱衰的聲音仍然佔據主導。

中國房地產會不會崩潰?英國 《金融時報》 記者實地探訪常州、營口、奉化、秦皇島等中小城市後,認為中國“鬼城現象嚴重,而美國 《華爾街日報》 的一篇報導則進一步強調:“中國‘鬼城’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美國 《福布斯雜誌》 稱,中國房地產陷入結構性供過於求的問題,從2013年到202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銷量將會縮減36%,中國人可以繼續建造住房,但沒有人會購買。文章還認為,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和日本極其相似,將會引發一場日本式危機;香港 《南華早報》 稱,反腐敗和不動產登記導致官員拋售房產,導致房價下滑。

不過也有一些外媒認為,房價崩潰的可能性很低。《華爾街日報》的另一篇文章稱,四因素將支撐中國房地產:城鎮化沒有減速,家庭收入增長仍然穩固,中國家庭缺乏投資渠道,政府有支持房地產市場的經濟和政治動機。路透社援引摩根大通的報告稱,中國今年房價僅會出現適度調整,預計今年中國整體房價下降2%,一線城市仍將上漲5%。

樓市下滑對中國影響幾何?香港 《信報》 報導稱,住建部近日兵分多路,到各地摸清樓市形勢,說明中央已高度警惕房價下跌造成的連鎖反應。文章稱,中國存在嚴重的房地產泡沫風險、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和金融體系風險,這三大風險交纏在一起,相互影響,一旦房地產嚴重下滑,勢必產生連鎖震動。 《福布斯》 雜誌稱,中國房地產及相關行業占GDP的16%左右,房地產市場崩潰將導致經濟增速急劇放緩。

也有一些外媒認為,中國此輪房地產調整不會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對經濟長期增長有益。路透社稱,房地產帶動的就業人數約占中國總就業人口的10%,只要房地產價格下跌幅度不超過三成,充分就業仍有保障。 《華爾街日報》 稱,房地產市場調整可能會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使政府加快市場化改革,有助於中國經濟的再平衡和可持續增長。

政府調控何去何從?目前,多個城市已陸續微調政策,降低限購門檻,市場預期中國將調整樓市調控政策,甚至放寬限購。 《華爾街日報》 的一篇文章稱,房價崩潰可能會導致社會動盪,因此中國政府必會進行干預,防範下行風險; 《福布斯》 雜誌稱,歷史經驗已經表明,每當經濟增長放緩或者出現壓力跡象時,中國政府就會出手援救,暫緩正在進行的結構調整。

但也有很多外媒認為,中央對調整樓市政策十分謹慎,更不會放寬限購。路透社援引申銀萬國的報告稱,放鬆限購會給市場傳達錯誤的信號,認為國家又要開始新一輪救市,中央不願看到這樣的輿論導向。 《華爾街日報》 稱,當前市場問題的核心在供求關係嚴重失衡,有效地刺激剛需是更迫切的要求,放開限購則是“用錯了藥。

——在華外企黃金時代已終結 放寬外資進入醫藥領域限制僅具“象徵意義——

法新社德新社報導,中國歐盟商會5月29日發佈《2014年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報告稱,由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人力成本攀升,空氣污染導致人才資源匱乏,以及來自本地企業競爭加劇等原因,許多歐盟在華企業計畫縮小未來投資規模,採取觀望態度,或尋找中國以外的投資機會。調查顯示, 半數在華歐洲企業認為跨國企業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已經終結,三分之二的在華歐企認為中國嚴苛的監管讓生意越來越難做。 調查資料顯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已取代勞動力成本上漲,成為在華歐企未來面臨第一大挑戰。近七成在華歐企認為空氣污染已成為吸引、留住外籍及本地人才的障礙。

中國國務院近日批轉《關於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其中關於放寬外資進入中國限制的內容也受到外媒關注。英國廣播公司發表文章稱,開放外資限制只有“象徵性意義,不會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文章稱,外資進入中國的關鍵不在於開放程度,而是在華經營的“利潤走勢。中國的醫改屬於民生問題範疇,改革將會使醫藥領域的“市場化導向減弱,行業的“利潤走勢會受政府制定的遊戲規則左右。如果無利可圖,外資不會投入一家賠錢的醫院、入股一家產品受物價局監管而成本受市場力量左右的公司。即使允許外資到中國開獨資醫院,那也主要也是服務于富豪、高薪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