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 雪茄,男人的奢侈品

亞太日報

text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劉莉莉

當女人徜徉在名牌手袋、高檔時裝和化妝品的世界時,男人的奢侈品是什麼?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給出答案:“給我一支雪茄,除此之外,別無所求。”

如果說雪茄是男人的奢侈品,那麼古巴雪茄可謂是奢侈品中之最,這不僅是因為其高昂的價格,還在於其講究的配置,當然還有抽雪茄時那份氣定神閑和有條不紊。

雪茄的濃烈襯托了切·格瓦拉剛毅的面孔。 資料圖片。

古巴雪茄被眾多富商政要夾在指間,很多人卻認為,世間只有一位真正的“雪茄客”,那便是“紅色羅賓漢”切·格瓦拉。格瓦拉與雪茄似乎本就是一體的:雪茄的濃烈襯托了他剛毅的面孔,而格瓦拉在某種程度上又賦予了雪茄別樣的文化內涵。

灰白如雪,煙捲似茄

有關雪茄最早的記載,要追溯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當時,哥倫布看到古巴的印第安土著將棕櫚葉卷著乾燥的煙草抽,便問道:“這個東西是什麼?”翻譯當時將這句話誤譯為“你們在幹什麼?”印第安人隨即回答:“抽煙。”

由此看來,“雪茄”原是一個動詞,意為“抽煙”,因為哥倫布翻譯的疏忽,就變成了名詞。之後,哥倫布把這種煙草的種子帶到歐洲,用完整的煙葉製作雪茄,剩下的就做成香煙或填充在煙斗中。“雪茄(Cigar)”的叫法也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一個美麗的誤會。

說起“雪茄”中文名的由來,也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印度文豪泰戈爾是個忠實的雪茄客。相傳有一次,他與徐志摩攀談時問道Cigar有沒有中文名字。徐志摩回答說:“Cigar煙灰灰白如雪,煙捲似茄,就叫它‘雪茄’吧。”於是,“雪茄”這個浪漫的名字就誕生了。

古巴工人製作雪茄。 資料圖片。

外界有一種說法,古巴最好品牌的雪茄煙葉都是少女在大腿上搓出來的,因此帶著一股女性的芳香,不過,若是到古巴最昂貴的雪茄品牌“高希霸”(COHIBA)工廠去看看,便會發現,廠裡的工人雖然多是女性,但在大腿上搓雪茄的說法純屬傳言。

不過,與普通香煙相比,雪茄的製作過程的確十分考究。普通香煙的煙絲是烤制的,裡面添加香精,用煙紙包著,但雪茄用的是純天然的上好煙葉,而且要用人工手撕的方法製作葉心,以留出縫隙讓煙通過。挑選葉心猶如擇取綠茶,要選擇完整、無雜質的那一片,用“卷葉”固定住,外面再裹上柔軟有彈性的“包葉”,如同穿上了一件“衣服”,一支油光閃閃、香味沁鼻的上好雪茄這才製作出來。

雪茄如同美酒,需要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經過兩次發酵,第一次發酵是在煙葉採摘下來並經過烘乾後進行,第二次是在雪茄製作完成後,放在儲藏室裡進行。

雖然雪茄工人的工作要求較高,但他們也享有一定“待遇”。雪茄工廠允許工人每天下班後拿一定數量的雪茄回家,可以自己享用,但不能私自販賣,否則就會被安上“投機倒把”的罪名。不過,古巴人生活水準低,大學教授的月薪大多也只有30美元,雪茄工人自然捨不得消受這種奢侈品,還是會偷偷地以低價轉賣給外國遊客,將這份“奢侈”轉換成柴米油鹽。

好馬配好鞍

古巴雪茄價格不菲,以“高希霸”為例,這個牌子是在古巴革命勝利以後創立的,最初製作雪茄都是專供卡斯特羅等政要或備為國禮。1985年卡斯特羅戒煙以後,“高希霸”才得以在市面上出售,一盒“高希霸”的價格,最便宜也要在數百美元以上。

雪茄的一端用包葉封死,紳士會用雪茄剪剪開後再優雅地享用。 資料圖片。

人們說香煙是毒品,但當你看到古巴的雪茄,便不得不承認它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在古巴,最為常見的雪茄包裝是25支存放在一個考究的金黃色木匣子中,裡面分為上下兩層,每一層雪茄上蓋著一片薄薄的木片。拿起一支雪茄,把玩在手中,如同握著珍寶,手指間也隨即染上一股獨特的煙草香。

正所謂,好馬配好鞍。除了製作講究,古巴雪茄的高貴之處,還在於它的裝備。熟悉雪茄的人都知道,雪茄的一端是用包葉封死的,因此要首先把密封的一端撕開。在一些西方電影中,小混混們騎著摩托車,掏出雪茄粗魯地用牙咬開,再“噗”地一聲吐在地上,而紳士們則會隨身攜帶一把雪茄剪,將雪茄的一段剪開,再優雅地享用,如果一時抽不完,還可以用雪茄剪將點火的一頭剪掉,或者,若是上好的雪茄,根本無須剪滅,只要不吸放在一邊,三五分鐘後雪茄便會自己熄滅。

雖然只是一把小小的剪刀,但各時尚品牌的設計師們不遺餘力地要將其打造成精品,甚至用純金製造,從而牢牢地抓住雪茄客的心。同時,雪茄要用特殊的長柄無硫火柴點燃,這樣才不會影響雪茄自有的芳香,這種火柴往往只在煙具店出售,如果入住一些高檔酒店,也會在茶几上發現貼有酒店LOGO的雪茄火柴。

當然,如果你沒住酒店,又不想光顧煙具店,也可以把雪茄盒子中的香柏木片撕下一條,用火柴或打火機點燃了,再用它點雪茄,這樣便可以保護雪茄的香味。除了這些,有關雪茄的投資產品還有很多,例如真皮雪茄套子和不會發出化學味道的丁烷打火機等。

最帥“雪茄客”

古巴革命領導人卡斯特羅15歲起就開始抽雪茄。 資料圖片。

相信在世界上所有奢侈品中,雪茄應該是最不缺少其代言人。歷史上,喜愛雪茄的名人數不勝數,並且各有各的“范兒”。古巴革命領導人卡斯特羅從15歲就開始抽雪茄了,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後,人們更是經常在媒體上看到他手持雪茄談笑風生,或是口叼雪茄凝神沉思。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也是個雪茄愛好者,曾經在英國倫敦的希斯羅機場轉機時犯了煙癮,於是在保鏢的簇擁下跑到免稅店花11美元買了一支15釐米長的古巴雪茄,完全沒有顧忌自己的國家正在對古巴實施嚴厲的貿易禁運。

薩達姆也是古巴雪茄的“粉絲”。資料圖片。

古巴雪茄的骨灰級“粉絲”還有薩達姆。即使在被美軍關押期間,他也不曾離開過雪茄,每次給家人寫信,都會明確索要古巴雪茄,而美方為了從他口中搜集情報,也是聽之任之,甚至自掏腰包為他購買雪茄。

……

不過,在很多人心中,生於阿根廷的切·格瓦拉才是最帥“雪茄客”。在古巴打遊擊期間,身患哮喘病的格瓦拉嘗試了人生中第一支雪茄,並且立刻被“神奇古巴葉子的芳香”所迷惑。

在很多人心中,切·格瓦拉才是最帥“雪茄客”。 資料圖片。

古巴革命勝利以後,成為國家領導人的格瓦拉依舊過著簡樸的生活,他用微薄的薪水供養家庭,一日三餐與普通百姓無異。他不喜好奢侈品,即使是參加聯合國會議,也是一身橄欖綠軍裝示人,他從不接受禮品,唯獨書籍和雪茄除外。

格瓦拉一直沒有擺脫疾病的困擾,哮喘病使他不得不入院治療。儘管如此,他依然嗜煙如命。醫生只得和他妥協,允許他每天抽一根雪茄。不過,當醫生檢查病房時,看到格瓦拉竟然抽著一根半米長的雪茄。這支雪茄是專門為格瓦拉定做的,以便他在不違反規定的前提下,也能滿足一天的煙癮。

最終,格瓦拉和卡斯特羅的友誼還是沒有堅持到最後,因為政見不和,格瓦拉1965年交給卡斯特羅一封告別信後離開古巴,繼續傳播他的革命理想,並最終死在玻利維亞。

然而,直至今日,人們依然能想起這樣的格瓦拉:披著一頭卷髮,歪著頭,叼著雪茄,咧著一張長滿鬍子的嘴開心地笑著。這個經典形象,是雪茄賦予他的。格瓦拉的女兒曾如此評價道:“這才是我的父親,他總是這樣微笑。”

作者簡介:

劉莉莉,80後北京女孩,跟所有北京人一樣,心裡裝著地球。父母都是外交官,自小跟著大人走世界、看天下。從外交學院畢業後進入新華社,從事的是國際新聞報導,用另一種方式來關聯天下。

轉眼“入行”已是第九個年頭,自認為未虛擲光陰,忠實地履行著新聞記錄者、歷史見證者和故事傾聽者的職責。2010年9月作為記者被派往墨西哥新華社拉美總分社,踏上了《百年孤獨》作者瑪爾克斯筆下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陸。

在拉美工作和生活期間,有機會到15個國家採訪、遊歷,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曾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聯合氣候大會等國際會議和高端訪談中採訪總統,也曾在毒梟出沒的墨西哥城貧民窟與當地居民話家常,曾坐在地板上與環保主義者談天說地,也曾到當地華僑家中做客,體味海外遊子的冷暖……

豐富的採訪經歷使她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駐外兩年,除了完成日常報導外,還為《環球》、《國際先驅導報》、《參考消息》、《經濟參考報》等報刊撰寫了十幾萬字的文稿,將一個多姿多彩的拉美展現在讀者面前。

2012年底結束任期回國,但心裡依然眷戀著拉美的山山水水,工作之餘,也為報刊撰寫特稿和專欄,並為央廣“中國之聲”擔任特約評論員。如今在《亞太日報》開設專欄《山外青山》,希望利用這個新媒體聚合平台傳遞拉美及其他區域的文化訊息,講述那些值得稱道的歷史和傳奇,用自己的感悟,與讀者構建心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