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15日刊文稱,擺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面前的是一個巨大挑戰:修復中國破敗的產業模式,同時徹底改造國內金融體系。
在應對這一挑戰的同時,還要處理普遍存在的腐敗問題和長期困擾中國的污染問題,這兩個問題正在破壞人們對執政黨的信心。
如果能夠成功應對上述挑戰,習近平必將作為現代史上的一位偉大改革家擁有與鄧小平等同的歷史地位。但首先,習近平必須爭取到國內私營領域的支持。
如果沒有企業家對推動創新和創造就業的支持,習近平的改革將舉步維艱。他需要這些企業家撼動國有企業在能源、銀行業和電信等領域自鳴得意的壟斷,就像他們通過電子商務在零售業掀起的變革。
但眼下,企業家們仍持觀望態度。這是出席本屆博鰲亞洲論壇(Boao Forum for Asia)的商界精英們傳遞出的信息。
在習近平宣佈涵蓋60項內容、範圍廣泛的經濟改革藍圖四個月之後,企業家們表示,金融領域一些初步的放寬令人鼓舞,但仍在拭目以待,看習近平是否能完成擺在其面前的艱巨任務並實施真正龐大而大膽的改革。
他們預計,習近平領導下的本屆政府將廢除削弱經濟且易於滋生腐敗的投資審批體系,並開放游離於競爭之外的國有經濟領域,特別是服務業。
一位出席博鰲論壇的中國頂級私人投資者表示,如果中國實施改革,未來是光明的。
不過,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假設。這位投資者把當前的投資情緒與在1989年武力鎮壓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後的黑暗時期相比。那時候,私營企業各個膽戰心驚,海外投資者紛紛撤離,國內最有才華的一些年輕人都到西方尋求庇護。
這位投資者認為,現在人們紛紛尋求外國護照以及私人資本撤離的狀況與那時有幾分相似。他說,相關數字高得驚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撤資是為了對沖風險,萬一改革出了問題,富人們需要給自己留出餘地。1997年香港回歸大陸前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現象。當有關主權移交的噩夢沒有成為現實時,移居海外的人很快又帶著自己的資金從加拿大和其他避險地回到香港。
可以肯定的是,過去幾週政府確實接連一點一點地宣佈了一些改革計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論壇上宣佈的試點方案是最新改革動向,試點計劃允許大陸投資者投資部分香港上市公司的股票,香港投資者也可以投資指定的在上海上市的股份。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舉措,因為它代表中國正在進一步放鬆外匯管制。外匯管制幹擾了金融系統的正常運行,並直接導致產能過剩和房地產泡沫等問題。
近期公佈的其他措施還包括:減輕中小企業稅收負擔;擴大人民幣交易區間;向鐵路運輸領域引進更加以市場為導向的價格機制。
在博鰲論壇上,樂觀的投資者把這些措施稱為“綠芽,因為它們體現了改革的積極跡象,但政府還沒有盡全力推進改革。
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李克強強調,今年7.5%的經濟增長目標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他的表態暗示未來可能還會有經濟增長相關的壞消息傳來),但認為經濟會崩盤的人並不多。這就是西方的悲觀主義者和中國的悲觀主義者之間的一個不同之處。總的來說,中國的企業家相信政府有能力通過行政手段和金融工具化解危機。
舉例來說,如果房地產價格下跌速度過快,他們相信政府可以通過放鬆目前實施的限購打擊投機行為的政策,從而為市場提供支撐。
他們也相信,中國國有銀行有能力抵擋“影子銀行崩潰的溢出效應,儘管華爾街對此倍加警惕。
幾乎每個人都相信中國高層領導人(包括習近平)對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中國私募股權領軍企業弘毅投資(Hony Capital)的首席執行長趙令歡(John Zhao)說,他們的目的就是要確保國家能繼續前進。
但中國領導人能否克服反對勢力的阻撓、以足夠快的速度推進徹底的改革?人們對此意見不一。
這也是北京上演的一場政治大戲在今年博鰲論壇上引發眾多議論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