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解忧杂货店》艰难的本土化之路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记者 朱璐瑶

改编自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人气同名小说《解忧杂货店》已于12月2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由王俊凯、迪丽热巴、董子健领携主演。说实话,一开始并不看好,因为前有《嫌疑人X的献身》、《麻烦家族》等直接套用日本模式的碰壁,还由王俊凯等当红小鲜肉领衔,但观影过后,心中有感动,也有遗憾。

电影选景在明净浪漫的青岛进行拍摄,红黄的屋顶、发光的蓝天、浪漫的海浪,与故事的温暖主题不谋而合,共同构成这些讲述各自烦恼的人的从小长大的生活背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慈祥善良的无名老爷爷,无偿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为他们提供一点建议。在无名老爷爷的指引下,在这些人自身的努力之下,这些烦恼着的人最终也都收获了自己的成功。影片基本呈亮黄色调,给人一种暖意,大概也是出于服务主题的需要。

电影改编自日本小说,但并没有重蹈前人导演照搬照抄的覆辙,而是真正进行了本土化创作。电影的第一封信的主人公小城音乐人在93年的北京闯荡多年,电影在拍摄他的故事时,开始带领观众穿越回那个90年代的北京。北京申请2000年奥运会、胡同里的住户对现代诗的热爱、对出国的追求、摇滚乐、崔健以及电影画面的基调、服化道具等等不知不觉中在我们心中搭建起90年代的回忆,作为一个90后,也感到了一丝亲切——来自小时候的记忆,因而后面故事的发生、发展,更容易引起共鸣。

一度以为王俊凯、迪丽热巴是电影的主角,然而在真正放映时才发现他们的戏份不多,也暗自庆幸,幸亏戏份不多,不然那一个表情到底的表演,也许我还真的看不下去。影片一开始,王俊凯、迪丽热巴、董子健三个人扮演的小偷进室毁坏、绑架,唯在董子健身上看到了小偷的影子,而另外两个人更像是他们本人在无意识地打砸。有观众表示看完以后不知道董子健在哪儿,董本人表示这是一种褒奖,是对自身演技的肯定。因而同样戏份少,通过一个眼神,传递一个情绪,依然能使角色立稳脚跟,这大概是明星与演员的差别吧,有些人负责美,有些人负责表达,各司其职。

不过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小城音乐人的扮演者李鸿其,不愧是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的获得者(事后了解到的),导演说和他见过一面之后,感觉他的眼睛会说话,立即确定他就是小城音乐人。观影时,李鸿其扮演的音乐人秦朗也用他会说话的眼神演绎了不同时期的自己,迷失在音乐梦想里的他,眼神空洞、无助;打开信箱时,眼神里满是惊喜;给孤儿院小朋友弹奏吉他时,眼神清澈、充满希望;怀抱小朋友离开火灾现场时,眼神坚定。也是他出色的表演,带领观众真正走进影片,让这个故事成为全片的第一个泪点。

当然,这部电影依然存在很大遗憾。前面说到本土化创作,然而恰恰是编剧们过分专注本土化,最终影片更像是一部80年代回忆录,而非小说本身传递的“把握当下,努力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尤其是号称主角的三位,仅交代其孤儿的身份,仿佛只需借助他们孤儿的视角来讲述发生在他们生活的彩虹之家的其他小孩的故事,其人物形象不够鲜明,或许与演员演技有关,但更多的是编剧无心给这几个人物更多的故事,因而最后那张蕴含无限可能的白纸的存在,开始得匆忙,结束得慌张,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有人说,翻拍小说最重要的是“意境”,同时也是最难的,《解忧杂货店》的导演和编剧过分害怕被指责搬运,却忘了小说的内核在于通过三个小偷在了解和帮助一个个美好的故事的发生后变得开朗和充满希望,同时也告诉观众,当下的努力与未来的可能是成正比的,浓浓的鸡汤到了电影里就变成了勾兑的汁水,平淡无奇。

下一次再翻拍,牢记“过犹不及”,兼顾本土化,也许会更上一层楼。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