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講詩歌是我與社會接觸的唯一渠道

新華社

text

流沙河先生講五言詩

【亞太日報訊】作為當代中國的文化名人,現年84歲的流沙河甚少出席公開活動。但每月第一個週末的下午,他總會準時出現在成都市圖書館報告大廳,給自行前來的市民們講解詩歌,一講就是五年多。“這是我與社會接觸的唯一渠道。”流沙河說。

1989年,流沙河告別詩壇,從此深居簡出。2008年前後,成都市圖書館副館長肖平聽說流沙河應四川一些高校邀請做講座,便向好友提議:與其零零星星,不如在圖書館做一個系列講座。肖平請流沙河講其最有心得的《莊子》,年近八旬的流沙河答應得很爽快。

擔心聽眾跟不上,每次講座前,流沙河會挑出重點段落,工工整整抄下來,提前交給圖書館工作人員複印。他要求每個聽講的人,都能領到一份材料。

一年多時間,流沙河講完了《莊子》,肖平趁熱打鐵請他繼續講唐詩。流沙河回復:“講唐詩,須從《詩經》講起。”肖平求之不得。於是,流沙河從《詩經》到漢魏六朝詩歌再到唐詩,這一講就又是三年多。

雖然年事已高,但流沙河在講座時卻依然精神很足,他善於把經典和當今社會現實聯繫起來,用他的四川腔一說,滿堂歡笑。“每次聽到報告廳傳出笑聲,我就知道沙老又用他的幽默把聽眾‘擊中’了。”肖平說。

“這是我與社會接觸的唯一渠道,聽眾有興趣,我就會堅持做下去。”流沙河說。

聊起《莊子》,流沙河興趣大增,他自稱是“莊子2300年後的門徒”。莊周曾經說自己“衣敝履穿不逢時”,作為“門徒”的流沙河日子自然也過得簡單。“無為就是順應自然、順應社會,要用減法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洗刷乾淨,儘量把自己各種慾念和謀略計劃都去掉,過最簡單的日子。”流沙河說。

雖然流沙河常常提到自己退休後研究古文字的成果,但在成都圖書館的講座公告中,他依然是上世紀50年代因《草木篇》獲罪、“文革”結束後寫出《理想》和《就是那一隻蟋蟀》的“著名詩人”。在慕名而來的聽眾心目中,這位揮別詩壇26年的老人其首要身份也是詩人。

今年4月,一場在北京舉行的詩歌朗誦比賽邀請他做評委。他趕緊推辭。他對肖平說:“我對新詩有不同的意見。在那種場合,我不講出來是違心,講出來大家不高興。”

“現在新詩不耐讀,因為沒有秩序。”在流沙河看來,一切美好的詩歌都有秩序,這種秩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一是意向。

“我不相信,中國的詩歌能拋開傳統。我們最大的可能就是繼承傳統的東西,然後將其與現代的一些觀念和認識結合起來,這樣才有前途。新詩永遠不能替代古詩。”流沙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