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经历,让市民习惯手机挂号、隔离式陪护
武汉就医开启“预约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到常态化,医院防控疫情的需要和3个多月的抗疫经历,使武汉人的就医习惯和就医方式发生着变化:隔离式陪护,病人住几天,陪护也要住几天;挂号窗口不挂号了,手机电脑随时挂;按预约时间去医院,不用一等大半天;扫码才能进门诊,过个临时通道,体温就测了……
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
过去的拥挤不见了
6月29日下班回到家,祁先生发现3岁的儿子大腿处长了一片疹子。晚上9时50分,他在武汉市儿童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挂了第二天8时至9时时段皮肤科的普通号。第二天早晨7时56分,在医院停车场停好车,祁先生在手机上签好到,坐电梯到门诊五楼皮肤科,8时16分医生就给孩子看完病。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有的医院是以1小时为一个时间段,有的是半小时,更为精确的是15分钟,按照预约的时间段,有的提前半小时,有的提前15分钟到医院报到就可以了。
在疫情前,湖北省卫生行政部门强调要推行网上预约,并要求各医院达到把85%的号源放线上的目标。“现在我们100%的号都放到线上去了。”同济医院门诊部主任李刚介绍,借助疫情常态化防控和院感防控的加强,医院更重视,同时也希望在医院的人群不要过于集中。
武汉正值梅雨季节,高温、潮湿,是皮肤病高发期,以往这个时候,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人头攒动。6月29日下午,记者在这里看到,不断有看完病的人走出诊区,过去的拥挤不见了。每15分钟,就会放一批预约时段的病人进候诊区,偌大的候诊区,病人散坐着。
隔离式陪护
病房秩序更好也更安全
疫情期间,武汉的所有医院,病人在办理住院前,医院都要求病人和陪护家属做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血清学抗体和胸部CT。全部是阴性才能办理住院。住进医院后,病人和陪护人员都被要求不出病区。
57岁的陶女士和女儿小嫦刚刚从协和医院甲乳外科回到家,母女俩在医院一起住了7天,女儿甲状腺手术,母亲陪护。
“这次住院的经历跟我2015年自己住院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不让探视,也限制陪护人数,病房里整天很安静,更利于女儿手术后休息。”女儿住的是三人病房,一个手术病人只能固定一个人陪护,病房里共6个人。陶女士记得自己2015年在这家医院做妇科手术时,旁边病床的病友一家就来了3个陪护,白天他们聊天,晚上睡在租来的躺椅上,病房里很是吵闹和拥挤。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全市医院还在执行严格的陪护制度,也是基于减少病区交叉感染机会,控制传染风险。在中南医院妇产儿片区的总护士长陈红看来,后疫情时代病房陪护制度的实施,“让医院更像个医院了”。
一直以来,产妇在医院生孩子,在病房里照顾“月母子”的,除了产妇丈夫,更少不了有经验的七大姑八大姨。现在只能一个人陪护,产妇们绝大多数选择丈夫留在病房。
隔离式陪护,不仅减少了病区陪护人数,还纯洁了成分。由于病区实行了严格的出入制度,过去到病房里发小传单的、推荐产品的、小偷小摸的根本进不来,病房更有秩序,也更安全。
网上挂号时完成流调
层层预分诊把传染病与普通疾病分开
病人及陪同人员是否有发热、咳嗽、乏力症状?病人及陪同人员2周内是否密切接触过境外疫情严重地区或境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病人及陪同人员2周内是否密切接触已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人?打开武汉市儿童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挂号,首先弹出来的是这样一个排查。操作极其简单,只需在是或否后打钩。
武汉市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花芸介绍,这是医院在恢复正常诊疗后在挂号系统上加持的新冠肺炎流行病调查选项,只有这三项均是“否”,才可以进入挂号的界面。病人通过填写这个选项,就先把自己筛了一遍。
6月16日、6月29日,记者两次探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部。病人到这里看病,需要进行三次预分诊。第一次是到门诊外临时搭起来的大棚里测量体温,凭网上约到的号领取临时就诊单,并按科别在此等候;到了就诊时段,病人进入门诊大厅时,也要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第三次是病人到了各科诊室候诊处,也需要测量体温和出示健康码。一旦发现发烧病人,有专人引导到发热门诊就诊。三次预分诊,不仅能找出发热病人,还有效地分流了病人。
连日来,记者走访同济医院、武大中南医院、武大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武汉市儿童医院,看到各家医院均将原来设在大厅内的预分诊关口移到了医院大门外。
与医生面对面看病前,至少要两次量体温、出示健康码。办住院手续前,增加了病人和家属需要拍胸部CT,要取咽拭子,要抽血。因疫情而增加的就医程序,武汉人是否接受呢?
记者在上述几家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共询问20位病人和家属,他们中绝大多数表示能理解并适应,“只要能对付新冠肺炎,麻烦点没有关系!”66岁的重症患者刘军告诉记者。而被采访的门诊部主任和护士长们都表示,希望抗疫常态化时诞生的一些好的作法,能成为常规做法。
(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 通讯员王琛 喻锎 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