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香港浸會大學方曉
4月22日,香港浸會大學林護國際會議中心伍宜孫博士演講廳內,伴隨著優美的吉他二重奏聲,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施叔青女士的歡迎會緩緩拉開序幕。
施叔青女士歡迎會會場
施叔青,台灣鹿港人,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碩士,十七歲時憑藉<壁虎>一文登上文壇,寫作之於從事平劇、歌仔戲研究,曾任教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及淡江大學,現居紐約。一九七七年赴香港任職香港藝術中心亞洲節目部策劃主任,於香港生活十七年之久,並在此期間創作出“香港三部曲”系列的前兩部——《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一九九四年返台,完成“香港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寂寞雲園》。之後,她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創作完成“台灣三部曲”:《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三世人》。二零零八年獲得第十二屆台灣國家文藝獎(文學)。其作品多次被評為“年度十大好書”,有英、日、法、韓等多國譯本。
歡迎會一開始,浸大文學院署理院長陳致教授上台致辭。他對施叔青女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同時,陳致教授強調,施叔青女士對於華文文壇而言非常重要,她以女性的視角描繪出龐大的歷史長河,為二十一世紀的華文文壇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本年度的駐校作家,陳致教授希望浸大文學院的學生能充分利用此次機會,同施叔青女士一起走進文學,更好地領悟出文學的真諦。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署理院長陳致教授致辭
之後,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安可思教授致辭。她首先對施叔青女士的到來表示感謝,接著提出與會的同仁們對駐校作家工作的配合與支持。安科思教授認為,施叔青女士的到來,不僅是香港浸會大學的幸事,亦是全港文學界的幸事。
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安可思教授致辭
最後,由施叔青女士致辭。施女士自稱“島民”,一生徘徊於台灣、香港、紐約之間。由於早年旅居香港的經歷,她對香港有著特殊的感情,甚至一度認為自己不是香港的過客,而是港民的一份子。也正是由於這樣的認知,令她萌生出為百年香港創作歷史小說的想法,而這一想法,一旦開始便堅持了多年。施叔青女士表示,她非常歡迎熱愛寫作的同學或普通人加入工作坊,她願意並樂於將自己多年來的寫作經驗與眾人分享。她指出,文學不是閉門造車的活動,應該在分享中將文學傳承下去。致辭結束後,施叔青女士還為到場嘉賓朗讀了《遍山洋紫荊》中的一個情節,在場的眾人無不為那語言質樸卻情潮湧動的文字而深深歎服。
施叔青女士致辭
為了表示對香港浸會大學邀約的感謝,施叔青女士將自己的作品及手稿全數捐贈予大學圖書館。面對如此厚重的禮物,浸大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進行回禮。圖書館從施叔青女士的“香港三部曲”中擇選出十六處精彩段落,由香港著名素描畫家江啟明繪製插圖,製作成獨一無二的十六張明信片。這十六張明信片,既代表著香港浸會大學對施叔青女士的敬意,也是二者親密無間友誼的象征。
施叔青女士向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贈書
施叔青女士將在之後一個半月的時間裡於浸大任駐校作家,並將於四月二十九日和五月二十八日先後舉辦公開講座。同時,施女士還將於四月末五月初為香港各大專院校的學生或在職教師開授小說創作課程,近距離與各位文學愛好者分享創作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