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五年获脱贫攻坚最高集体表彰,为什么年轻的拼多多要大力发展...

界面新闻

text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月10日公布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此次获得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的互联网公司仅有三家,分别是拼多多、阿里和美团。其中,阿里成立20年,美团成立10年,拼多多成立仅5年,年轻的拼多多显露出它在高速成长过程中的三农底色,及与脱贫攻坚的紧密关联。

从行业属性来说,此次同时有两家民营电商企业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彰显了电商行业在助力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时的角色。其中,年轻的拼多多,更是在一路短暂的践行时光当中,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此前,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拼多多)已经作为互联网企业代表,于2020年10月17日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创立五年,拼多多以互联网之最的速度走过了公司迅猛生长、上市及坚定战略目标的道路。农产品作为拼多多的基本盘,是拼多多自创立以来一路摸索的重点,围绕农产品上行以及扶贫助农、脱贫攻坚的新消费模式,实现产品和技术领域的创新是拼多多的战略重点。

深植的农业基因

对拼多多来说,拼购的模式,最早的初衷正是农产品上行。

通过“拼”的模式,拼多多试图将中国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农产品需求,比如今天你买一斤苹果,明天他买一斤梨,汇聚成了短时间内的同质化的需求,从而突破中国农产品长期以来“多对多”的制约,走出一条云端的集约化、规模化的新路。

2018年,拼多多推出以“多多果园”为代表的扶贫产品,将平台近7亿用户的游戏娱乐需求,与扶贫助农工作结合。平台用户在拼多多客户端的虚拟果园中种下树苗,通过社交互动的方式培育果树,果实成熟后可以免费收到一份由拼多多送出的扶贫助农水果。

截至2019年年底,“多多果园”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6000万人,每天送出的扶贫助农水果超过200万斤,其中绝大多数采购自“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用平台包销的方式保障贫困户的收益。

可以说拼多多的互联网基因中,农产品是最核心的部分。脱贫和农业是拼多多的主旋律,这事实上与中国互联网在脱贫战役上的节奏是吻合的。

回顾一下脱贫攻坚的时间线,从2012年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地向贫困宣战,要使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三农领域史无前例地投入资源,引领中国的农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高速发展,而电商依赖的移动、支付、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设计层面日渐完善。

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的转折点,基本确定了后续的互联网版图。这一年,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全面铺开,“实网”(道路)和“虚网”(网络)延伸向了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

实网”方面,中国成了世界公路里程第一,世界高铁里程第一。“虚网”方面,中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全国性的终端建设。光缆线路世界第一,移动通信基站世界第一。

截至2019年底,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了400万公里,可以绕赤道100圈。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已经实现了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同时,中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的比例双双超过98%。国家在农村建成了13万个光纤网络,3.7万个4G基站。

截至2019年底,中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5%,超过55万个建制村的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邮件包裹。他们还可以面向全国销售他们的农产品。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仅832个贫困县的收投快递总量,就达到了39亿件。

国家为农民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实网”和“虚网”,而这两张网惠及了所有人。如果没有党和国家在农村地区史无前例的资源投入,跑在路上的货物,本应该速度慢上几倍,价格贵上几倍;互联网企业的覆盖范围,本应该缩小至三分之一,规模缩小十倍;9块9包邮,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没有它们,就不会有今天发达的电商。

受益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各大互联网企业先后完成了移动互联网的战略迁徙,微信成为国民级应用,今日头条开始孵化系列产品线,拼多多依靠农产品创立。

此时,对于电商行业而言,阿里巴巴和京东早早地就在农村地区展开了刷墙大赛。“生活想要好,赶紧上淘宝”“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的宣传标品,在短时间刷遍了中国的十万个建制村。但几年后,这里的市场属于从没有刷过标语的拼多多。

原因是,在拼多多创立的2015年年底以前,尽管中国互联网企业也一直在乡村市场试图有所斩获。不过,这些口号和方案很多都停留在一二线消费的思维,根本没有在下沉市场引发多大波澜。

很多企业没有理解拼多多和下沉市场的关联,或者说无法模仿其中的底层逻辑。阿里巴巴和京东着力于工业品下行,希望将农村市场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拼多多着力于农产品上行,希望依靠农业实现电商突围。前者是向农民卖东西,后者是帮农民卖东西,信任感和依赖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拼多多诞生前,中国的农产品电商已经历经几轮的发展。很多地方花钱搞培训、做物流园区,号召农户学电商、开网店,但是绝大多数人“入网”了之后发现,根本没有人购买自己的农产品。

作为以农产品起家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试图一步步解决农产品生产侧与需求侧对接,持续提升流通侧效率的问题。

培养10万新农人的脱贫农商

创立5年以来,拼多多的农产品成交额一直得以保持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9年,拼多多全年交易额突破万亿元,其中农(副)产品达到1364亿元,所占比例在电商行业遥遥领先。2020年拼多多农(副)产品交易额预计将突破2500亿元,进一步奠定中国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的地位。

技术是拼多多践行农业策略的重要手段。

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拼多多结合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基于开拓性的“农地云拼”体系带动农产品大规模上行,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突破传统流通模式的限制,直连全国大市场。

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版图也覆盖到了最偏远的地区。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注册地址为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商家数量达36万家,较上年同比增长158%;年订单总额达372.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0%。其中注册地址为“三区三州”地区的商家数量超过15万家,较上年同比增长540%;年订单总额达47.9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13%,这成为拼多多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有利条件。

在“农地云拼”体系增量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了有吸引力的职业,扶贫助农也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体系的演化过程,除了依托产品和技术体系的创新,也扎根于乡村,希望从人才、产业利益上实现全面造血式助农。

2015年,拼多多通过农产品集聚了第一批种子需求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稳定各产区的优质供给。平台提出了“新农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下的合理利益分配,引导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型职业人才返乡创业。

拼多多的新农人在很大程度上担当着各产区电商拓荒的角色,做了很多新基建的工作。他们一方面对农产区的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梳理整合,为区域农产品规模化上行打下地基,另一方面也作为地方致富带头人,吸引更多农民加入电商大军的行列。

基于此,拼多多深入推进“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因地制宜、因时施策,通过“培育致富带头人+探索科技扶贫应用+创新产业扶贫产品”的完整体系,让脱贫模式规模化、可持续。

拼多多于2018年创立“多多大学”,建立线上线下两条专业性“扶贫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培训通道。截至目前,“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在此基础上,平台将各地区的线下课程,通过线上大规模推动,累计触达49万扶贫产业经营者,覆盖全国所有的贫困地区。

根据农村电商人才报告显示,2025人才缺口将达350万。拼多多看中了这部分的潜力。截至目前,拼多多平台已直接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但对未来的350万缺口来说,这个数量还并不饱和,拼多多正在做的事,是将农业变成吸引年轻人的创业赛道以深挖这个领域的人才资源。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随着“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临近,三农发展愈发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三农”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源将投入到广袤的中国农村地区,推动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实现更加稳定的长远发展。

从拼多多的各动作及高层发声来看,这个年轻的新电商平台希望通过需求、流通、生产的一步步革新,重塑的农业产业的链条,用每天千万级的订单、每年千亿级的新增市场,继续为农业创业创造海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