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講述中國百姓與食物的故事

APD NEWS

text

在被食品安全問題困擾的中國,數千萬中國人在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重新找到了傳統美食的可貴和食物中蘊含的人情味。

中國中央電視臺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自5月14日播出以來,不僅在夜晚10:30的時段掀起收視高潮,更是在網絡上獲得接近兩千萬的點擊量。中國的“吃貨們守在銀幕前,一邊被誘人美食勾得直咽口水,一邊為質樸的人情故事感動落淚。

許多不看電視的年輕人為此重新打開電視,28歲的王昕就是萬千鐵桿觀眾之一。這個離開家鄉西安來到北京工作的女孩稱,在紀錄片裏找到了“家鄉的味道。

“這個片子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通過美食講述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它讓我又回到了童年,仿佛看到媽媽做的飯。她說。

“味蕾上的記憶最頑固。許多人功成名就、遠赴他鄉,但是仍然有一個‘故鄉的胃’,這是這部片子能吸引人的重要原因。《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美食專欄作家陳曉卿說。

在中國這樣一個以美食文化著稱的國度,很多觀眾是先被片中的美食征服了胃,繼而被濃濃的人文情懷深深吸引。

“我們想呈現的就是一個真實的、原生態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美食,但又不僅僅是美食而已。陳曉卿說。

這部7集紀錄片由最普通的中國人的故事交織而成。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豐富的食材、多樣的烹飪方式展示出當代中國人的真實生活。紀錄片每集一個主題,透過原料、主食、貯藏、烹飪、生態等窗口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飲食、倫理等方面的文化。

作為首次在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時段取代電視劇而播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起的反響出乎主創人員意料。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總監劉文介紹說,該片收視率較以往同時段播出電視劇超出30%。

更讓他們意外的是,許多年輕觀眾“捨棄網際網路坐到電視機前。網友戲稱這部紀錄片是“減肥者的災難,在午夜播出是對“腸胃的煎熬。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也引發連鎖美食效應。淘寶網最新數據顯示,自該片5月中旬上映以來,片仲介紹的美食在淘寶網的成交量猛增。該片開播5天內共有2005萬人次在淘寶網瀏覽過片仲介紹的美食,成交量達729萬件。

“我們不想把觀眾群體僅僅鎖定在‘吃貨’。我想任何一個擁有5000味蕾以上的正常人看到誘人的美食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因此我們竭盡全力把片中的食物拍攝得鮮美誘人。陳曉卿說。

面對鏡頭中唯美的美食,網友感嘆現實中食品安全問題的揪心,不少網友疾呼,“鏡頭內外是兩個中國,現實的舌尖上可能只剩下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

“在中國的文化環境裏,人與食物有著感性、複雜、千絲萬縷的聯繫。在《舌尖上的中國》裏,我們試圖通過美食向世界展示一個變化的、現實的中國。陳曉卿說。

紀錄片第六集,老婆婆腌豆瓣醬的情節讓王昕想起了自己的姥姥。

“姥姥、姥爺每年冬天會用蘋果、番茄和紅辣椒做辣椒醬,從選料到做出成品的過程非常複雜。每次就那麼一小瓶,卻裝滿了他們對我的愛和思念。王昕說。

“中國的美食上寄託著許多細膩的情感。《舌尖上的中國》第四集導演張銘歡說,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整個攝製組20餘位工作人員歷時13個月走遍中國60多個地方。

面對紛雜的食材,張銘歡和他的同事確立了一項選擇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

在張銘歡執導的《時間的味道》一集中,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過世後依然堅持製作著以前與丈夫共同做了幾十年的蝦醬。“對於她來說,蝦醬已經不是簡單的食物,而是她生活和情感的寄託。張銘歡說。

“我們要拍攝的不是名廚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陳曉卿說,正如紀錄片文案中寫的那樣,‘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飲食習慣,能成為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標簽。’城市變得極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樓宇森林之間烹飪的食物和空氣中食物的香氣。

陳曉卿說,中國之“變是這部紀錄片的重要主題。“我們在紀錄片裏展示了傳統農耕的中國,但也告訴大家很多傳統正在改變,有些片中出現的人可能是最後一代傳承手藝的人。

《舌尖上的中國》所引發的巨大關注,不僅為製作人員帶來讚譽,同時也帶來極為專業的批評。

“我們沒有想到這個片子會吸引很多高端人群,甚至是專業的文化工作者,他們對紀錄片中的文案、畫面等製作細節提出了一些批評,非常中肯。劉文說。

“電視紀錄片是一件充滿遺憾的工作。如果再有半年時間和多一點經費,我相信我們能把片子打磨得更加完美。陳曉卿說。

儘管如此,《舌尖上的中國》仍然不失為中國紀錄片市場化的一次成功嘗試。

劉文指出,這部紀錄片在選題、敘述方式、品質和行銷上都趨於國際化。在4月初舉辦的法國戛納電視節中,《舌尖上的中國》受到世界各國購片商的高度關注,中國已與德國、韓國、日本、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傳播機構達成銷售協議或意向。

“隨著觀眾預期的提高和成功的市場行銷,可以預見接下來會拍攝‘舌尖’的續集。陳曉卿說。

他告訴記者,自己製片的下一部作品是講述中國人完成巨型工程的紀錄片《超級工程》,而另一部大型紀錄片《絲路》也在後期製作中,即將搬上銀幕。

“這只是個開始,標誌著我們在向國際影像敘事靠近,前面的路還有很長。陳曉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