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首次長談“微信焦慮”,微信將新推應用號

鈦媒體

text

【亞太日報訊】1月11日,2016年微信公開課pro版在廣州舉辦。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首次公開演講(此前,2013年張小龍曾在騰訊公司進行了8小時的內部分享)。

因為這是微信2016年首秀,也是張小龍首次演講,故而倍受關注。他提出了微信的四大價值觀,鈦媒體編輯卻在現場感受到了張小龍言詞中對微信平台現狀的擔憂,他說“微信公眾號違背了初心,他並不想做一個媒體化的平台;他說,微信越來越讓一些人感到焦慮與焦躁,甚至神經質,永遠有處理不完的信息”。他也說,“下一步,微信的重點是:應用號,再做一個輕應用分發平台,用於app推廣”。

張小龍透露,微信可能會在訂閱號和服務號之外新設的這個應用號,“這個號平時不會發東西,就應該很安靜地存在那裡,等用戶需要的時候找到他就可以了”。

首先,張小龍用“蝴蝶效應”的理論解釋了昨晚發生的“盜號謠言”事件,這導致了百萬級微信用戶的解綁銀行卡和提現,導致服務器差點掛掉:

我們昨晚看到這樣一個活動頁面被人在朋友圈裡曬出來,這個活動其實它的意圖只是說在活動現場大家來簽一下到,現場的人可以訪問這樣一個數據,去曬到朋友圈。昨天這個鏈接就被泄漏了,被更多的人去點,然後就去傳。

這樣就帶來了第一個問題:這個鏈接訪問太高,幾乎是掛掉了。幾乎掛掉以後就會帶來第二個問題:就有人開始造謠了,打開這個鏈接就會把你支付寶的錢給偷了。很多人就信了,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再點進去發現打不開了。

這個時候又發生了再後面的一件事情:我們支付的同事就發現很多的用戶——我說很多,真的是很多,是百萬級的——開始提現、解綁自己的銀行卡了,他們一提現、一解綁的時候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瞬間有非常多的用戶解綁,提現,我們這個服務器也幾乎掛掉了。

那是不是真的被盜了?然後我們內部就很著急,就來處理這樣一個事情。

以前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效應叫“蝴蝶效應”,說一只蝴蝶在一個地方煽動翅膀,可能在紐約引起一場風暴。以前我們覺得很難在身邊發生的一個事情,昨天晚上大概短短一兩個小時它就真的發生了,並且出乎我們做這個活動同事的預料。

其次,張小龍回應了大家對於微信規則“不明確”的焦慮,因為微信自己也在不斷變化:

我用上面那個“蝴蝶效應”作為開頭,其實是想跟大家說明一個事情,微信作為一個平台,為什麼我們在很多的規則,很多的平台接口或者系統方面會很嚴格,是因為其實有一點小小的疏漏可能就會在這個平台裡面被放大很多很多次,這個量級是很可怕的。

很多人會說,為什麼你們的平台會變來變去?你們的規則為什麼總是不清晰?為什麼不能明確一點給我們寫出來?很抱歉,我們確實給不出一個特別明確的東西,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在變化,我特別想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最底層的一個思考,就是我們對待我們的產品和平台,我們的自己價值觀是什麼樣的?

我們知道做一個事情有很多很多方法去做到,做一個產品也是這樣子,但是大家會做出不同的結果,除了大家用的方法不一樣以外,其實有一個最底層的東西,就是你看待這個事情,你看待你產品的價值觀來決定的,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價值觀決定了你會做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出來。

然後,在應對微信不斷的變化之上,張小龍在現場分享了微信的四個不變的價值觀,表示大家在做微信相關項目時,不妨參考這四個價值觀,以下略經鈦媒體編輯整理:

一、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這是騰訊裡一直在強調的,不會有特權,不會有白名單,挑戰不是在於說我們再多做多少事情,而是我們能夠擋掉多少事情。

就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用戶價值是第一位的,這句話看起來像老生常談或者很普通,但是我要說的是,其實這句話讓一個好的產品和一個壞的產品拉開了差距,大家都明白用戶很重要,但真正把用戶價值第一做到產品裡面去的不多,大部分只是把這個作為一句口頭禪在說,但是在微信和微信的平台裡面,我們把這個作為第一要事,作為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很多人是沒有真正明白這一句話的,比如說給大家一個機會,說微信這裡有一些特別的接口或者特別的權限給各位,都一定會很開心。很多公司內部或者外部找我們合作,為了合作大部分都是一個交換說我有什麼資源,你有什麼資源,我們來交換一下,這就是合作,但是所有的合作裡面都會把用戶價值放在最末端,因為你首先考慮的是一個資源的交換,所以我們不會跟任何的,包括外部的、內部的去做這種資源的交換取代用戶價值的情況。

當我們面對一個合作的時候,我們首先會考慮的是這樣一個合作對於用戶是不是有價值的,是不是用戶所需要的,如果我們這樣作為一個最基礎的考量點,我們自然就會有很多的合作,很多的決策,做出一些判斷,我們就會直接打掉很多沒有必要的行為,對微信和微信平台來說,我們現在更多的挑戰不是在於說我們再多做多少事情,而是我們能夠擋掉多少事情。

系統要做這個事情只有兩個方法:一是沒有特權的白名單;二是如果這個需求普遍,就是有很多人有很強的需求,那麼系統應該有一個規則來釋放這個需求,而不是通過找關系或者是白名單這樣的方式來滿足少數人的需求,這不在我們產品鼓勵的方向中。

二、讓創造發揮價值,真正好的東西未必獲得巨大流量。

我先教大家一個小技巧,微信裡有個收藏的小功能,其實它可以添加飯館、菜館的地理位置,我也常用這個功能。我們曾經在公司內部傳過一篇亞馬遜 CEO 的文章叫《善良比聰明更重要》(這也是鈦媒體很早推薦的文章哦,點擊標題直接查看),欺騙用戶可能可以帶來流量,但對用戶不好。

什麼是讓創造發揮價值?圍繞公眾平台來說的話,公眾平台從它的誕生到現在,大家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開放平台,我們利用這個平台可以獲得粉絲,可以做營銷,可以做推廣,但是可能很少會想什麼是公眾平台的價值觀。

公眾平台到底想要變成什麼?公眾平台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公眾平台的目標是要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發揮出它的價值。什麼是有價值的東西?在非互聯網的時代,有價值的人或者是一個團隊,即使做了一個很有價值的事情,也很難去觸達用戶。

但是這樣的情況不應該出現在目前這個時代。所以大家有一個很強的願望,既然有非常多的用戶,我們就應該提供一個平台,讓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平台去觸達他的用戶。這個有才能的人不是說只是互聯網行業的人,而應該是各行各業的人,所以我們經常用一個比方來說:要讓一個盲人在一個樓裡給人按摩,他也能獲得一個穩定的客戶群,這是信息不發達的時候,對於地域,對於傳統一些物理條件限制的突破所帶來的好處。

所以從公眾平台秉持的目標來說,我們是希望讓這個平台裡面湧現出更多的有創造力的事情出來,而不是說這個平台就是一個做流量的地方、大家可以在這個地方導流量,不是這樣子的。這裡我們是希望所有圍繞微信開發的第三方都能想一個問題,你到底是想要用這個平台來做什麼,是想要給你的用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服務,還是只是想利用它做一個流量的導流?

如果只是做一個流量的導流,那不是平台所願意看到的。不管平台的規則怎麼樣變化,只有有創造性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才是微信所倡導的,不管平台有什麼變化,大家都不用擔心我做的事情會不會被平台封殺。

我們去年花了很多時間去扶持原創。原創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從BBS到博客時代,很多文章寫的特別好的人在互聯網上其實是很難得到價值回報,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市場環境就會惡劣,劣幣驅逐良幣。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把原創作為一個非常認真的事情去做,關於版權的保護、內容的保護,使得在過去一年裡面原創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

現在一個好的作者,他的一篇文章寫出來可能會吸引上萬的一個贊賞的回報,當然這只是非常小的一個回報。我們認為原創的文章更符合我們需要的價值,也更符合用戶的價值,所以,為了扶持原創,對於原創文章裡面的廣告條,對廣告分成也特別優惠,因為原創的流量不會特別大。平台裡面我們發現這樣一點,流量大的未必是好的,比如像昨天那種謠言傳播的流量就非常大,所以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未必能獲得巨大的流量,所以從平台角度我們會去扶持它。

所以關於要創造幾項價值,剛才說到我們原創號這裡,可能在座還會有很多的人會說,我不是寫文章的,我可能寫不出好的文章,我其實只是想提供服務,後面我會講到會有一個新的東西,在後面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三、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不是讓用戶神經質的粘著你。

大家可能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大家做的更多的可能是黏住用戶,但是從微信角度來說,我們更希望用戶去忙別的事情。

一個好的產品不是黏住用戶,而是盡量讓這個用戶離開你的產品,大家同意嗎?說同意的都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做的工作都是圍繞一點,怎麼樣黏住用戶,怎麼樣讓用戶盡可能待在我的產品裡頭,不要離開產品。

但是從微信的角度來說,微信一直希望用戶能夠合理的用微信,除了微信還有生活。如果你每天在微信裡面花太多時間,那未必是一個很好的事情。當然現在大家花在微信的時間應該已經是所有APP裡面最多的,我們其實挺擔心這個事的,我們看到一些數據表明用戶在微信裡面花的時間太多了,我很擔心。

我周圍的很多朋友、同事我也挺擔憂的,因為我發現他們都有一些神經質的傾向。我給大家開一個會,或者吃一個飯,有好多好多的同事每隔兩分鐘必須要看一下手機,必須要看一下微信,你要他把手機放在一邊,他堅持不了5分鐘;規定不能看,他就會手足無措,會很焦慮、很焦躁。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這樣的人,我相信有不少。這是一個什麼情況?

事實上我們認為任何產品都只是一個工具,對工具來說,好的工具就是應該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戶的目的,然後盡快的離開。如果一個用戶要沉浸在裡面,離不開,就像你買一輛汽車,你開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說汽車裡面的空調特別好,所以要待在裡面,那不是它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業界很羨慕微信是用戶的時間殺手,但是我們要考慮的則是怎麼樣更高效率幫助用戶完成任務,而不是讓用戶在微信裡面永遠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會看到微信的朋友圈會限制很嚴,各種營銷在朋友圈裡面我們都會很嚴格的對待。

我們剛開始看朋友圈裡面都是一些朋友的動態,可是慢慢發現朋友圈裡面有很多心靈雞湯,被各種各樣地誘導上來發了一些內容,如果這樣的信息多了其實最終的結果未必好,最終的結果可能是用戶覺得朋友圈裡面的信息太水了、太雜了,慢慢他再看朋友圈的意願越來越低,這會變得非常可怕。

因為朋友圈的進入次數特別多,平均一個用戶每天大概有30、40次進入朋友圈,這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我們希望每次進來用戶都不是很快的刷屏,而是看到的都是他願意看到的內容。

對於微信裡面其他的功能其實也是如此。我們希望用戶在用微信的時候,最高效率把必須要做的在微信裡面做完,把時間留出來去做很多別的事情。在座的各位,基於微信來做一些項目的時候不妨也多從這個角度思考一下,你做的事情是在幫助用戶節約他的時間,提高他的效率,還是說只是想讓他在這裡不斷地消磨時間。

如果你想要讓他消磨時間,你可以寫一篇文章再寫一篇文章,用戶永遠都出不去,但是用戶可能下一次就不敢再進來了。在這一方面做的好的例子,我覺得是谷歌,谷歌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來讓用戶搜完就走。在這點上,我們會希望微信裡面的信息盡可能的少,少到只能滿足你最基本的需求,這樣你就明白微信為什麼會有這樣一些規則。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是很早期的微信用戶就會發現,微信其實一直不鼓勵你加太多好友,所有的加好友都要經過你的驗證通過才會加進來,其實如果微信作為一個產品要讓好友變得很多的話很簡單,只要把QQ好友、手機通訊錄導進來默認變成你的好友就好了。

但是我們一直非常謹慎,一直希望用戶的好友不要太多,所以每次加好友都提示用戶是不是確定要添加他,從來沒有說批量導入過,我們業界經常說少即是多,但其實這也會變成一句口頭禪,因為沒有人真正明白,更少的信息意味著用戶可以更高效的處理,意味著他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意味著這個產品的未來會變得更大。

大家也會看到,我們對於下發消息也非常嚴格,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一天只能發一次,為什麼不是一天兩次,每次還要限定那麼幾條。從微信的產品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體驗性的東西,但是在外界看過來,這是難以理解的,包括特別多的媒體人會說,一天一次真的是不太夠,我們就希望發更多的內容給用戶。

那是因為更多的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說我發的越多越好,但是從來沒有想過發得多是不是意味著用戶更願意看。所以大家也會看到,為什麼我們會對一些誘導分享有攔截,因為所謂誘導分享就是你分享出去了、你獲得了好處,但你的朋友並沒有獲得好處,你的朋友要忍受你發來的一個東西,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原則。

四、我們應該盡可能讓商業化存在於無形之中。

很多人比我們更著急微信的商業化,但我們認為好的產品和用戶的價值、體驗是不矛盾的。好的商品必須是只觸達它要觸達的那部分用戶。大家會看到,朋友圈廣告經過一年的時間,用戶並不反感,甚至有時候會期待。

我們的卡券系統,其實是一個特別好的例子。在去年這個時候,我們通過春晚發了很多紅包下去,但使用率很低,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一個優惠券如果很好獲得,就沒有價值了。但現在微信做的優惠券是有好友背書的,你可以使用朋友經過消費獲得的優惠券,這樣使用率就上去了。

在發言中,張小龍首次直面問題的說,微信公眾號違背了初心,他並不想做一個媒體化的平台;也首次說,微信越來越讓一些人感到焦慮與不安,讓用戶變得神經質,永遠有處理不完的信息,讓人與人的關系疏離,這讓他深深擔憂,小編想,很多用戶可能也都是深有同感的。

最後,他說以後的會,可以用VR(虛擬現實)來開了,也許是個玩笑,但在鈦媒體編輯看來,虛擬現實,這恰恰是未來最大的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