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上“雲”:中國政府部門嘗試用雲計算提效、保安全

text

新華社杭州5月27日電

題:政務上“雲”:中國政府部門嘗試用雲計算提效、保安全

新華社記者張遙

與美國政府採用亞馬遜的雲計算服務類似,中國各級政府部門眼下正在尋求與雲計算公司合作,逐步替代其傳統的IT架構,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信息安全的可控性。

27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裏雲公司在杭州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挖掘氣象大數據的深層價值。

“這次合作的目的是讓海量的氣象數據通過雲計算挖掘處理,變成可實時分析應用的‘活數據’,為民生和經濟服務,在防災減災等方面發揮作用。”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潘進軍說。

當氣象、地圖、電商等數據通過雲計算交匯,不少生活場景未來將能成為現實,比如打開地圖軟件在暴雨中行車,軟件發來提醒:“前方3公里道路積水嚴重,車輛駛入可能遭水淹”;要為冬季備貨,但網店後臺的推送提醒你,根據歷年數據及近期預測,今年的羽絨服並不用備貨過多……

據介紹,此次合作中,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計劃深度挖掘利用的數據包括:60多年來的歷史氣象數據,全國2萬多個觀測站、衛星、雷達監測的氣象觀測數據,以及通過國際交換獲取的全球氣象觀測、預報數據等。

事實上,把政務數據放到商業性的雲計算平臺,中國氣象局並不是首個。僅僅是阿裏雲,近兩年來已經在為浙江省水利廳、浙江省交通廳、杭州市政府等提供雲計算服務,今年以來,阿裏雲陸續與海南、浙江、貴州等省份簽約,合作推進這些省份的數字化進程。

據了解,除了阿裏雲之外,浪潮集團、中國電信等企業也在“政務雲”方面逐步發力,提供雲計算服務。

至於政務信息登上雲平臺,具體可以發揮哪些作用?潘進軍舉例說,比如中國每次比較大的降水,千分之一的車主會受到損失,最常見的是車輛涉水或是遭遇冰雹,但如果能提前半小時向車主發出預警,統計數據顯示,52%的人會採取規避措施。如果通過同樣構建在阿裏雲上的高德地圖軟件發出預警,數以千萬計的車主可以及時收到預警信息,從而降低損失。

然而,當數據信息在政府公共服務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的同時,數據存儲和處理的量級也在快速增長,政府機關一貫的制定預算——購買IT設備——定期更新換代的流程週期,逐漸難以承受快速增長的數據處理需求。

以氣象為例,中國每年新增的氣象數據達到PB量級(1PB=1024TB),較上世紀90年代增長了數千倍。存儲和處理這些數據,需要海量的計算資源。而阿裏雲每天可支持上百PB的數據處理。採用雲計算架構,氣象部門可以避免資金巨大、週期漫長的IT系統投入。

“政務網站最難應對的是突發性需求,平常網站沒人看,等到颱風來臨,訪問量驟增100倍左右,網站癱瘓了。雲計算提供商就像是‘發電廠’,訪問量增大隨時提交需求,可以滿足彈性需求。”浙江省水利廳信息中心主任虞開森說。

在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王堅看來,從提供公共服務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而言,如果不採用雲計算,政府部門往後想服務好民生,比較難。

觀察者們提出,政務信息上“雲”,另一層重要的意義在於加強國家信息安全。將中國長期以來建構在國外廠商設備上的IT架構逐步替換掉,通過自主可控的底層架構,加強信息安全防護——儘管國產化並沒有直接解決掉安全問題,但它解決了安全的控制問題。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在尋求與企業累積的社會經濟數據的整合利用。阿裏雲與中國氣象局當日達成的合作中,除了為中國氣象局提供穩定、高效的雲計算服務,還將提供技術支持,與氣象局共同搭建“中國氣象專業服務雲”,面向有氣象數據需求的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雲計算服務。

比如統計數據顯示,在德國,氣溫每升高1度,啤酒的銷量就能增加230萬瓶;在中國,一些運動品牌、羽絨服等季節性產品生產商,從二十年前就開始向氣象部門尋求合作。

據氣象專家介紹,氣象大數據應用在一些國家已經比較成熟,英國的氣象服務已經全部商業化,年產值達到2600億美元,美國1600億美元,日本100億美元,而中國只有6億美元,專業的氣象數據服務在中國市場前景巨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