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科能源打算三年内登陆A股,它能等到那时候吗?

界面新闻

text

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晶科能源,纽交所代码:JKS)终于选择汇入回A“大军”。

9月21日,全球最大光伏组件供应商、美股上市公司晶科能源宣布,其正在考虑进行内部重组,未来三年内使其主要子公司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江西晶科)在上交所科创板实现上市,由此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江西晶科为晶科能源下属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金1亿元,主营光伏电池组件、铝框架、接线盒等业务。

为使江西晶科具备在科创板上市的资格,晶科能源董事会批准了一项股权融资:由国内第三方投资者,晶科能源创始人李仙德、陈康平和李仙华及高级管理人员等,向江西晶科投资31亿元收购其26.7%的股权。该项交易将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

不同于此前同行私有化退市以回归A股的做法,晶科能源选择了分拆业务回A上市,仍保留其美股上市地位。

晶科能源CEO陈康平对此评论道,江西晶科在科创板上市,将使其获得新的增长资金来源,以及与晶科能源形成美股和科创板的“双上市”地位,提升晶科在中国和全球投资者中的知名度,并提供未来增长的更多机会。

“现在国内外汇紧张,私有化基本叫停了。就算是互联网企业,也有很多选择分拆上市。”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对界面新闻指出,晶科能源保留美股上市地位的好处并不大。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六家光伏中概股实施私有化或分拆业务奔赴A股,它们分别为晶科能源、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阿特斯(NASDAQ:CSIQ)、大全新能源(NYSE:DQ)、昱辉阳光(NYSE:SOL)。

多位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指出,相比美股,国内资本市场能较好地实现融资,晶科能源选择回归是正确的,但其能否坚持到三年后上市仍存在不小的问题。

晶科能源于2010年在美股上市。与A股市场相比,美股和港股上市门槛较低,对公司估值较为理性。这也是行业初期众多光伏企业选择赴美上市的原因。但美国上市公司数量多,投资者选择多,资金不够集中。

2012年,由于产能过剩、欧美“双反”等因素,中国光伏行业进入“寒冬期”。此后,在美的光伏中概股多数面临估值低及退市风险。与此同时,国内加大了对光伏行业的扶持力度,市场进一步扩宽,一股光伏企业回归潮由此发迹。

2015年,同在美股上市的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提出私有化要约,分别于2018年、2017年从美股退市。眼下,这两家龙头已分别通过借壳和IPO的方式顺利回A。

2016-2019年,晶科能源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光伏组件制造商。晶澳、天合光能则分别为全球第二大、第三大组件制造商。

相比之下,晶科能源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速度显然慢了,并在同行大举融资扩产之际,其受制资金之困存在掉队风险。

2015年,当时的全球组件老大天合光能决定撤离美股开启回归路程,共耗时39个月,最终登陆科创板。

长期看,天合光能“回归”的决策更利于公司发展,但其退市后未能及时上市,且背负了沉重债务。这期间形成的竞争“真空”,给予了同行们赶超的时间和空间。2016年-2018年,天合光能的全球排名退居第二、第三。

晶科能源面临与彼时天合光能同样的困境。

依据目前形势看,晶科能源很可能在今年丢失全球光伏组件老大这一王座。

截至2019年底,隆基股份(601012.SH)组件产能已达14 GW,晶科能源仅高出其2 GW。根据隆基股份计划,2020年底公司组件产能将达30 GW以上。

晶科能源未向界面新闻透露其最新扩产计划。截至今年8月,该公司各环节的产能情况为:硅片20 GW、电池11 GW、组件25 GW。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隆基股份、通威股份(600438.SH)、晶澳科技、协鑫集成(002506.SZ)、东方日升(300118.SZ)、福莱特(601865.SH)等多家产业链龙头宣布大额扩产计划,总投资额逾千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组件龙头们普遍陷入由上游涨价潮引发的焦虑,因不愿受制于人而萌生向上扩张的想法。传统组件商开始构建自己的电池和硅片制造产能,硅片商和电池商则向下拓开组件销售渠道。

与国内上市同行动辄上百亿的投资相比,晶科能源的扩产雄心略显沉寂。

今年8月,对于曾经的美股“战友”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成功回A的行为,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高度认可,但并未透露晶科能源具体回国上市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