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者 桃李天下——一位港籍教師的精神守望

亞太日報

text

港籍教師李萍

【亞太日報記者姜婷婷】她在香港執教20年,學生來自五大洲80多個國家。她言傳身教,改變了同學們對中國文化的抗拒與排斥,最後使其近乎於癡迷……她就是李萍——今年退休的香港聯合世界學院中文老師。

近日,學生們歷時一年為其精心製作的紀錄片《桃李春風》在港首映。該片以白描手法將李萍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呈現出來,旨在繼續啟迪年輕人的心靈。

跨文化傳播的墾荒者

聯合世界學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面向全球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學歷的教育機構,第一所於1962年在英國建立。香港聯合世界學院是全球第8所,每年招收的新生中約四成是香港學生,其餘都是海外學生,他們來自五大洲80多個國家。

李老師1995年應聘到香港聯合世界學院時,學院剛落成不久,所在地新界馬鞍山西沙路附近還是一片荒蕪。李萍沒有想到,正是這片不起眼的土地為自己打開了新天地。

李萍在IBDP中文教师培训课堂。

在這樣一個國際化的環境中從事面對面的跨文化傳播,英文成為必備技能,而中文系畢業的李萍那時英文基礎幾乎為零。第一天上課,望著台下膚色各異的學生,她坦白地說,“My English is very very poor(我的英文非常差)”。然而,同學和老師們安慰道:“我們並不需要英文老師,而需要一位非常棒的中文老師。”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李萍的帶領下,香港聯合世界學院連續20年在IBDP(國際文憑)中文科目的考試中名列前茅。

2015年香港书展三联出版社推出的课程新书,李萍为学生签名。

目前,李萍老師已被聘請到聯合世界學院的第15所分校,也是內地第一所分校——中國江蘇常熟分校擔任中文系主任,成為聯合世界學院在內地的墾荒者。

令人敬重的“犀利仁師”

李萍對學生要求嚴格,因而也有“犀利仁師”的稱號。不少學生都曾享受過這樣的“待遇”:作業上遍佈老師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後增添的小字,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李萍與2015年毕业生在一起。

然而,這位嚴師在生活中卻是一位慈愛的母親。“李老師給我的感覺就像冬天的烤地瓜,非常溫暖。”“我有任何困難都會想到李老師。”“她真的像媽媽,我願意這樣稱呼她。”……紀錄片裏,學生們眼含熱淚回憶著與李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

在美國上大學的"非洲兒子"和他的女朋友。

非洲青年保羅是李老師的學生,他管李老師叫“my Chinese mom”(我的中國媽媽)。更有趣的是,他在Facebook上將Li加在自己名字後面,跟著李老師姓李。這讓李萍和同學們大為驚訝,同時也很感動。

李萍說,“課上我是學生的老師,課下就是他們的父母。”

“文化傳承不僅必要,而且是責任”

“李老師的課讓我對中文和中華文化充滿了興趣。”“李老師為我開啟了中國文學的大門,我現在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自豪。”……

紀錄片裏,不只一位學生坦言,起初對中文毫無好感,甚至不喜歡自己是中國人,而如今則對中文充滿熱忱,對中國人的身份也頗為自豪。李萍則是讓這些年輕人產生根本性轉變的人。

課上課下,李萍常常潤物細無聲地向學生介紹中華文化,培養他們的興趣。為此,她開發了許多有中國特色的課外活動,比如舞龍、舞獅、烹飪、武術、演講等,每項活動都成為宣揚中華文化的窗口。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吸引眾多香港學生,許許多多海外學生也興趣盎然地參與其中。

“我想孩子們心中對中文是有愛的,只是這種愛被壓抑了,它在沉睡,沒有醒。”李萍說,“我要讓孩子們懂得,學好中文,不只是一種必要,而且是他們的責任。”

李萍和UWC学校的外籍同事们。

同樣在該校執教的數學老師斯特拉·麥克拉肯說,環顧全球,人們正在失去自己的身份認同,忘記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而這正凸顯李萍老師難能可貴之處,“因為她不僅是在教一門課,而是教學生們認識自己的根,教他們熱愛祖國的文化與歷史,教他們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麥克拉肯說。

“讀書和教育重要的不是把學生的頭腦塞滿,而是點亮心燈。只要心燈不滅,那麼香港就有希望,中國就有希望。”李萍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