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香港大亨們度過了一個艱難的2014。先是與他們有著千絲萬縷微妙聯繫的香港政府在“占中抗議活動中成為被批判的靶子,接著,12月,在一場轟動效應的審判後,香港最富有商人之一因腐敗被判有罪。
據《金融時報》消息,2015年很可能像2014一樣不平靜:越來越多的銀行界人士認為,香港大亨們可能會將注意力轉向海外。而這讓投資銀行發現了一個機會——可以通過鼓勵這些亞洲最富有商人購買海外資產,實現資產多元化。
很多交易撮合者已開始準備向大亨們推介並購交易的宣傳資料。金融數據供應商也報告稱,客戶正要求他們提供關於一些富有家族及其持股的複雜數據。鑒於香港上市公司和私營公司的複雜網路,獲得這些數據並非易事,更別提上市公司與那些可能已具備國際化意願的家族理財室之間的界線正越來越模糊。
並購銀行家們開始對香港大亨們感興趣,顯示出一些趨勢上的變化。除李嘉誠之外(他的企業王國遍及全球),香港大亨們一般都更關注本土市場,不大願意發起並購,對於一個如此富有的群體而言,這很不同尋常。不過正由於此,直到最近,向香港大亨們賺取並購費用的機會很少,使得投行家們一般不大理會這個領域。
在亞洲富豪榜前列,香港的億萬富翁數量與中國內地或印度一樣多,甚至超過後兩者。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以及郭氏兄弟都在亞洲富豪榜前20名之列。
“他們在香港和中國內地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因此進軍其他地區不是他們的優先考慮,一位並購銀行家說。“但這一點可能在發生變化。
交易撮合者們表示,少數最富有大亨家族已開始詢問有關海外機會的問題,一些甚至已積極考慮海外資產,不過目前尚未達成任何交易。
香港大亨們對於全球其他地區的興趣,的確標誌著他們態度的顯著變化。畢竟他們旗下上市公司的財富,絕大多數是基於對香港本地房地產市場、以及對這個城市很多日常服務——從公共交通、電信、收費公路到超市、港口以及電力供應——近乎完全的控制。
在這些大亨中,有兩人控制著香港的兩家發電廠,另一人則控制著香港天然氣供應。香港的兩大主要連鎖超市及其兩家主要制藥公司分別由李嘉誠和香港怡和集團(Jardines)經營。怡和還與香港另一個家族經營著兩家無處不在的連鎖便利店。香港三大移動電信運營商都由大亨們的企業王國掌控,所有這些大亨還都在香港擁有巨大的房地產網路。
根據標準資本智商(S&PCapitalIQ)的數據,郭氏兄弟的新鴻基地產(SunHungKaiProperties)儘管已投資中國內地房地產十多年,但在過去12個月中,其創造的31億美元營運利潤中,超過四分之三來自香港。除了房地產業務,新鴻基還在香港經營著電信企業和收費公路。
類似的,李兆基旗下上市公司恒基地產(HendersonLand)持有的400億美元的資產中,有80%位於香港。李兆基在亞洲富豪榜上排名第三,他與郭氏兄弟的父親共同創建了新鴻基,後來自立門戶。
香港大亨著力本土,與中國內地企業對於海外交易的關注形成鮮明對比。2014年,包括複星(Fosun)、大連萬達(DalianWanda)和安邦保險(AnbangInsurance)在內的中國內地企業,紛紛在美國和歐洲收購外國資產,包括優質房地產、旅遊運營商、保險公司、醫院運營商以及酒店。
銀行人士表示,香港大亨們不太可能如此關注海外資產。他們認為,大亨們的興趣目前集中在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這些是他們已非常瞭解、又能帶來現金的安全資產。
甚至連在並購方面堪稱傳奇的李嘉誠,也傾向於固守公用事業類型的業務,旗下業務組合包括港口、電信、垃圾處理、石油、水資源和電力,最近才出手購得飛機租賃業務,
銀行人士希望,如果他們能夠吸引這些大亨們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並購費自然就到手了。亞洲的大亨們與這些國家的國有企業一樣,在展開並購時主要依靠商界老友間的撮合。投行在其中只能起到執行功能,因此很難從大亨們手中賺取顧問費。
如果大亨們在他們的安樂窩以外展開交易,顧問作用就將顯得更加必要。
一位高級銀行家表示:“他們是不習慣付費的,但他們喜歡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