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漢字將為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發揮重要作用——訪日本著名漢學家、廣島大學副校長佐藤利行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馬興華)“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請進來’戰略,而漢字將為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發揮重要作用”,日本著名漢學家、廣島大學副校長佐藤利行日前在廣島大學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表示。

年近六旬的佐藤利行是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日文化比較、中國六朝文化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卓著,深受中國同行重視,目前已被包括首都師範大學、外交學院、清華大學在內的中國14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等。

佐藤說,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當今,包括日本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面臨著英語化的問題,英語是世界的通用語這點無可否認,但個人認為英語僅僅是語言而已,並不代表文化。而中文則大大不同,中文使用漢字,漢字是表意文字,同時也是表音文字,要學習中文,當然要從學漢字開始,自然也就同中國文化聯繫了起來。隨著漢語熱在海外的不斷升溫,今後漢字會在世界上更普及,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也就會不斷增多。

“中國文化走出去應當從漢字走出去開始”,佐藤強調說。

佐藤還提及了作為文化圈概念之一的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指歷史上受中華政治及中華文化影響;曾經或現在仍然使用漢字;以漢語文言文作為書面語;文化、習俗相近的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

佐藤說,在漢字文化圈普及漢字無疑也將有助於中國文化走出去。他表示,中國文化過去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今後,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也會不斷增強。

佐藤是日本研究中國六朝文化的翹楚級人物,但他與中國文化的結緣完全事出偶然,可謂“無心插柳”。

據佐藤介紹,他高中時原本打算進大學學理科的,由於體檢時被查出色盲,只得改學文科。1976年他進入廣島大學,專業是中國文學。當時他完全不懂中文,對中國也不甚了解。4年本科學習後,佐藤又在廣島大學讀了5年碩士、博士課程。

佐藤說,這5年對他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主要得益於其恩師——當時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方面已頗有成就的森野繁夫。佐藤說森野繁夫是一位嚴師,治學嚴謹,孜孜不倦。回憶往事,佐藤說現在的人幾乎難以想像。由於漢學研究要花很長時間,那些年他們師徒二人週六週日也不休息,從早到晚全身心投入研究,一年之中也就僅僅在新年第一天休息一下,第二天就開始工作。

付出的艱苦努力有了豐碩的回報。除了很年輕時就有很多論文、專著發表之外,那些年的努力也為佐藤以後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後,佐藤先後在安田女子大學、廣島大學任教。期間,他繼續潛心研究中國六朝文化,研究成果豐碩,眾多論文、專著面世,王羲之研究等專著還被中國同行翻譯成中文出版。

佐藤首次去中國是在他大學二年級時的1977年,那時中國還沒有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他第二次到訪中國是在隔了26年後的2001年。20多年後中國發生的巨變令他難以置信,仿佛看到的是不同的國度。第二次訪華也打開了他與中國同行交流的大門,他先後被首都師範大學等聘為客座、兼職教授。由他任主任的廣島大學北京研究中心也於2002年在首都師範大學內建立。佐藤開始頻繁去中國講學、講演、進行學術交流,平均幾乎每月就去一次中國,十幾年來,他到訪中國的次數已超過200次。

佐藤說,這些年多次到訪中國使他有機會見證了中國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像貴州省等內陸地區的發展也很迅速。日本國內有些人對中國的認識有偏頗,前些年甚至有些日本經濟學者曾預言中國經濟在北京奧運會後會崩潰,但事實證明這些人完全錯了。

關於日中關係,佐藤說,在兩國關係出現波動時,將政治問題和民間交流分開處理非常必要。雖然政治問題對民間交流有很大的影響,但在政治關係不好時,堅持民間交流非常重要。佐藤表示,他很自豪他在中日兩國關係出現波動,甚至在中國發生非典疫情時仍然堅持去中國進行了交流活動。

擔任廣島大學副校長的佐藤兩年前辭去了廣島大學北京研究中心主任一職,繁忙的公務也使他到訪中國的頻率減緩,但廣島大學與中國大學間的交流卻在不斷增多,範圍也在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