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農業轉移人口十三五期間有望落戶城鎮

中国经济网

text

【亞太日報訊】剛剛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十三五"期間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提出了新要求,其中一條就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

2014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7.49億,城鎮化率54.77%,然而刨去農民工人口,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卻只有36.3%。

本次發布的《建議》提出,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

財經評論員李文海對記者表示,戶籍制度改革必須標本兼治,其目標不是消除戶籍制度,而是剝離戶籍內包含的各種權利和福利,取消城鄉居民的身份差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實現公民身份和權利的平等。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提速

張師傅一家來自河南農村,十多年前到北京打工,現在兩口子在豐臺區經營一家不大的電器修理店。十多年間,張師傅夫婦的孩子已經長成了大小伙子,可是一年前,兩口子在多次往返老家和北京辦理各種證明后,最終也沒能把孩子留在身邊。

要解決張師傅一家的困難,首先還得解決農民工落戶的問題。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意見》發布后,不少地方逐漸放開了中小城市的落戶限制,大量農民工因此獲得了城鎮戶口。本次發布的《建議》也提出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的目標。

在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解釋說,《建議》提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這1億人主要指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和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

張師傅兩口子都在北京工作多年,該納的稅、該交的費一樣沒少交,義務是盡了,未來在就業、醫療等方面的權利也將逐步得到保障。

以居住證制度緩解落戶難

戶籍人口的增加意味著公共投入同樣也要增加。有研究者估算,隨著地方政府修建道路、住宅、學校、醫院和其他基礎設施,為之前不能享有這些權利的城市外來居民提供相關服務,實現農村居民城鎮化的費用將超過10萬元/人。

為了調動各地方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積極性,我國建立了"三掛鉤"機制,也就是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建設用地新增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掛鉤、中央基建投資安排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

即便如此,張師傅一家想要在"十三五"期間獲得北京市戶口的難度還是太大。北京的大城市病眾所周知,屬于需要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的"特大城市"。

但落戶并非全無可能,對于像北京這樣的城市,《意見》提出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根據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連續居住年限等為主要指標,合理設置積分分值。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北漂們的積分落戶夢也可能會成為現實。2015年年初,北京市通州區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將通過積分落戶等政策,推進外來常住人口市民化。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陸杰華教授表示,建立積分落戶制度時,還有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一限定,目前包括北京在內的特大城市可承載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將會是積分落戶政策的重要導向。

本次發布的《建議》提出,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上月底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明確將用法治方式完善居住證管理,保障持證人合法權益,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也有利于擴大內需。

李文海分析,我國勞動力資源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穩定優質勞動力資源供給更加關鍵,居住證持有者若享受戶籍權利,并逐步實現教育、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平等化,將有利于實現勞動力資源有序流動,推動城鄉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