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齊湘輝
陳鍵興)“馬萬祺先生是澳門社會最具影響的人士,有著很高的威望,愛國愛澳伴隨了他的一生。”聽聞馬老去世,曾多次採訪過他的新華社記者李凱惋惜地說。
傑出的社會活動家,著名的愛國人士,澳門工商界知名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澳門中華總商會永遠會長馬萬祺先生2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5歲。斯人遠去,音容猶存,多位因工作與馬老結識的新華社記者深感悲痛,動情追憶起採訪馬老的珍貴往事。
(小標題)愛國愛澳的楷模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馬萬祺非常喜愛民族英雄林則徐的這兩行詩。李凱回憶說,馬老在受訪中多次提到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曾以此詩句贈與他,他深深認同這種為國為民獻身的精神,並常常以此自勉。
馬萬祺先生1941年移居澳門,在工商界奮力拼搏,業績斐然。事業有成的他始終懷抱著一顆熾熱的愛國心,牽掛著民族振興和祖國統一大業。李凱說,馬老從新中國建立伊始就積極支援、參與國家建設,與周恩來、葉劍英、廖承志等都有來往。他的詩詞作品在上世紀80年代末由作家出版社匯集出版,鄧小平為其題寫了書名。
1993年首次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後,馬萬祺連任多屆,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嘔心瀝血。1997年3月,馬萬祺來京參加全國政協八屆五次會議。“老人家雖已年逾古稀,但思路非常清晰,無論國家大事,還是澳門問題,談起來都條分縷析。”李凱說,“言談中,他說到能為澳門、為國家多做一些事而深感自豪,讓人非常感動。”
馬萬祺曾先後擔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為澳門回歸祖國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澳門回歸前夕,李凱再次採訪馬萬祺。老人已八旬高齡,仍以強烈的使命感,不辭辛苦地全身心投入特區籌備工作,讓李凱深為感佩。
“有強大的祖國做後盾,澳門回歸後,前景將更光明。”馬萬祺當年說過的話,如今早已成為現實。老人始終如一的滿腔赤誠,讓李凱難以忘懷:“他的身上,有一種力量,有一種溫度。”
新華社記者房寧2003年至2005年曾在澳門分社工作,在她的印象中,澳門各個重要場合,大到回歸週年慶典,小到民間社團活動或是校慶典禮,常常能見到馬老的身影。“他在澳門社會的聲望是公認的,雖然年事已高,但仍一直在為凝聚愛國愛澳力量做著哪怕只是點滴的努力,傳遞著對‘一國兩制’和澳門未來的堅定信心。”房寧說。
(小標題)平易近人的長者
馬萬祺先生在澳門社會中德高望重,可謂一呼百應,但身居高位的他卻始終平易近人,從不擺架子。翻看老照片,可以發現,馬老的笑容總是那麼燦爛,熱情滿滿。
“他的手很柔軟,很溫暖。”李凱至今還記得與馬老握手時的感覺。“幾次採訪馬老,都受到他的熱情接待。他溫和親切,就好像自家的長輩。他講話有濃重的廣東口音,為了照顧記者,總是講得很慢,還不時詢問記者是否聽得明白。如果記者表示沒有聽懂,他會不厭其煩地再重復一遍。”
2004年,時值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時任新華社澳門分社記者王紅玉曾對與鄧小平有多年交往的馬萬祺先生進行了一次專訪。
“馬老很爽快地就答應了,還邀請我們到他的家中去採訪。馬老的家是中式風格,客廳墻上挂了許多字畫。”讓王紅玉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馬萬祺當天一改平日在公眾場合的西裝打扮,身著立領中式衣服,腳上一雙布鞋,“十分樸素”。
王紅玉說:“馬老在回憶鄧小平同志時用了八個字:‘平易近人,不擺架子’。這也正是馬老先生給我們的感受。”由於當時有電視記者,拍攝畫面需要老人幾次更換座位,當時85歲的馬老總是“欣然配合”。
(小標題)滿腔熱忱的詩人
馬老不僅是一位社會活動家,成功的商人,還是一位詩人。他一生鍾愛作詩填詞,筆耕不輟,特別是每逢重要節慶、重大事件都會賦詩言志。熟悉馬萬祺的記者都知道,每到澳門回歸週年,老人一定會有新作推出。
李凱記得,澳門回歸那年的採訪中,馬萬祺曾興致勃勃地用濃重的廣東口音朗誦作於1987年中葡聯合聲明簽署時的詩作:“國土回歸已有期,同胞雀躍慶莊儀”。“老人的詩飽含熾熱的真情,尤其他自己念起來,更是感人至深。”李凱說。
馬萬祺的詩歌貫穿著愛國愛澳的情感紅線,對此房寧也深有感觸。她回憶起2003年剛到澳門時的一次採訪經歷,那是馬萬祺親赴澳門中聯辦,送交500萬澳門元捐款用以支持內地抗擊“非典”。當時,馬老還賦詩一首,稱頌在抗擊“非典”一線的醫務人員“無私奉獻人歌頌,正氣長留天地間”,褒揚他們“彎弓卻敵萬鈞輕”,必將“贏得人間讚頌聲”。
著名詩人臧克家曾對馬萬祺說:“你是一個企業家,同時是個人民詩人。”文學大家夏衍則在為《馬萬祺詩詞選》所作序言中有如是評價:“無一不本愛國之深情,諮嗟詠嘆於民族國家之忱樂,寄懷縱目於河山風景之興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