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新闻周刊》一则“自行挂牌、自封官职,宁夏西马银‘独立王国’为何存在17年?”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
据报道,2003年,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人马兴国未经批准、自行挂牌成立“西马银移民开发区”。这是一个位于银川近郊的“独立王国”,马兴国在接近2万亩的土地上从事移民业务,接收人口达到了5538人。
交代下背景:西吉县是宁夏人口大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曾因腐败案件被纪委监委点名。
今年4月18日,宁夏贺兰县人民法院,对马兴国等18名被告人犯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一案一审公开宣判。马兴国因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十项罪名,数罪并罚,被判处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单听这些罪名,都足以吓人一跳,一个面目可憎的形象,会自觉浮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可当我们看过马兴国的“发迹史”后会发现,在东窗事发前,他的公开形象似乎截然相反。
2016年7月,宁夏自治区有关单位评选“感动宁夏2015年度人物”,马兴国以“移民致富带头人”的身份入围。
从“正面典型”到“负面典型”,这中间的转变,看似陡然而生,其实可能早就埋下伏笔。马兴国的那些罪名,只要是经过了严格的司法程序,有着实实在在的证据,绝不可能被原谅或同情。那些都是他应得的处罚,不以他那些看似“光鲜”的事迹为转移。
但我们或许更该反思,是什么纵容了马兴国身上的“两个极端”。这恐怕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黑恶势力团伙的问题,而是当地基层权力生态的问题。
说到此,就不得不回到故事的开始——“西马银移民开发区”。从2003年开始,马兴国凭一己之力打造了这个“假开发区”,自行挂牌、自封官职,这个如今被媒体称为西马银“独立王国”的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不经,但却不是从地下生长出来的。
17年来,正是在有些人的默许下,一个“程序不过关”的开发区可以屹立17年;在某些人的纵容下,一个“十罪全占”的黑社会头目,可以被包装成“感动”人物。
马兴国私刻公章的过程中有当地多部门的协调;当地政府对“开发区”有分管领导、有政策支持……如此种种足以表明,马兴国和他的“开发区”,不是偷偷摸摸地存在,而是生龙活虎在聚光灯下,还享受着“掌声与鲜花”。
马兴国及其团伙的欢腾,正折射了当地在形象输出上的失真,在价值评判上的失据,在权力运作中的失衡。
如今,马兴国的问题在法律上已经有了定论,但马兴国今天的罪名越多、越重,他当年的那些“功绩”和“荣誉”就越显得尴尬。
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居民,都需要从马兴国案件中彻底走出来,将其中折射出来的监管漏洞一并补上。而这,可能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甚至也不是一个宣判结果就能画上句号的。还有很多工作,应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