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這半年之一——深植全球改革競合

text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中國經濟這半年之一——深植全球改革競合

新華社記者韓墨

在寒雨和逆風的交錯中,中國經濟巨輪今年的航程過半。這半年,這艘經濟巨輪歷經險灘亂流,但總體保持著適宜的姿態與速度。本週最新的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實現今年來首次擴張,給上半年中國經濟走勢畫出一個上翹的收尾。

如果說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而前六個月則可以看作“開局的開局”。除了增長數據,人們密切注視著中國經濟改革的點滴進程。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改革從來不是在溫室中孤立生長。它置身於紛繁的全球經貿大環境之中,博弈於各國不同的政策取向之間。只有從此出發,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經濟和改革事業的面貌與方位。

上半年的世界經濟,仍行進在不均衡復蘇的道路上。經歷一個寒冬,美國第一季度經濟意外大幅萎縮,好在第二季度主要指標開始轉暖。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的舉措雖逐漸被市場消化,但其對新興市場的衝擊仍顯而易見。歐洲掙紮在通縮邊緣,增長動能孱弱,央行不得已動用負利率狠招。烏克蘭、伊拉克等地緣危機也給國際油價、地區經濟帶來新的擾動。

在這種持續的外部風險中,中國經濟上半年也出現了製造業動能不足、進出口一度雙下滑、外匯佔款大幅起落等問題。面對下行壓力,中央決策層沉著應對,主動作為,推出加快鐵路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扶持小微企業和服務業、放活資本市場等一系列兼顧長遠發展與短期穩定的政策,最終使經濟運行於合理區間。

“中國推行的一些政策可能降低短期經濟增速,但從中期看,能夠改善經濟增長的品質,使其更加平衡,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從而為未來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司克禮說。

改革與發展,同樣是今年全球經濟的關鍵詞。4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9(IMF)春季會議上,副總裁朱民稱今年為全球經濟“改革年”。I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多次呼籲,主要經濟體目前普遍面臨通脹偏低、金融市場波動、增長動力匱乏等問題,應抓住今年的時間窗口,促進就業和生產率提升,推進結構性改革。

回顧這半年,中國經濟改革正成為全球經濟轉型求變的主要力量。特別是3月份兩會之後,中國實質性改革動作頻出,幾乎每週國務院常務會議都有新政出臺,從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到探索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從擴大營改增試點到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壟斷或準入受限行業,其主旨皆是賦予市場更大空間,調整經濟結構和改進資本、資源和財富的分配機制。

縱觀全球,“向改革要動力”的又何止中國一家。在美國,雖然遭遇國會僵局,奧巴馬政府仍試圖推動移民和稅制改革,並啟動“再工業化”戰略和“學徒計劃”。在歐洲,銀行業聯盟基本成形,促進就業和增長的改革方案正在醞釀,德國則推行“工業4.0”戰略。在日本,安倍內閣在實施貨幣和財政“雙擴張”後,本週又公佈一攬子改革,包括下調企業稅,放鬆對土地、企業和醫療業管制、吸引移民和促進女性就業等。

新興經濟體也躍躍欲試。印度新任總理莫迪承諾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完善稅收和簡化企業法規限制。墨西哥也在推行勞工、電信和能源改革。南非實施工業政策行動計劃,促進經濟深度工業化。

從某種意義上,中國正加入一場全球改革競賽。雖然各國所處階段不同、面臨問題各異,但破除僵化機制、釋放市場力量、提升生產鏈位階,同時優化調控方式這些大方向卻基本一致。這場競賽不可回避,這些進程相互激發,關乎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的前途。誰能在後危機時代的大變革中率先完成自我革新,誰就能在未來的發展競賽中佔據先機。

過去半年,中國經濟改革在多重考驗中穩步推進。正如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所言,決策層始終面臨的挑戰是,必須採取折中方案,在改革與增長之間取得平衡,既不能因去杠桿等改革而使增長出現意料之外的放緩,又要積極調整,避免積累更大的問題。

從全球範圍看,中國改革的推進速度和力度至少不輸於他國。美國長期受到國會政治掣肘,改革在爭議中步履維艱,歐盟在內部利益協調上耗費太多時間,日本、印度等國的結構性改革尚處於藍圖階段。相較之下,中國新領導層的改革意志更為堅定,社會共識更為明確,路線方向更為明晰,其決策機制和執行力也更為高效。

英國阿什莫爾投資管理公司研究主管揚·德恩說:“與大多數西方國家不同,中國消除了基礎設施瓶頸和改革所面臨的政治障礙,因而處於有利地位,且這種優勢在未來幾年將更加明顯。”

如何將優勢轉化為實效,是中國改革者們必須思考的問題。在全球新一輪變革中,中國經濟巨輪上半年起步不錯,成績不易。不過,更嚴峻的挑戰和風浪還在後面,惟願全員上下繼續銳意進取、務實堅韌,讓中國這艘巨輪順應全球大勢,行穩致遠。(完)